"绝壁耸万仞":西陵峡的峭壁啊耸入云霄,
# 万仞:极言其高,一仞八尺或七尺。
"长波射千里":西陵峡的激流啊如箭出鞘。
"盘薄荆之门":磅礴的山势做西楚的门钥,
# 荆之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为荆楚之门户。,盘薄:即磅礴,水汹涌澎湃之貌。
"滔滔南国纪":滔滔的江水为群川的疏导。
# 南国纪:指春秋时楚国的都城郢,又称纪南城,城以地处纪山之南而得名。
"楚都昔全盛":从前的楚都是那么地繁荣,
"高丘烜望祀":古老的帝基威严而又富豪。
# 望祀:为祭祀山川之专名。因遥望而祭,故名望祀。
"秦兵一旦侵":旦秦兵侵占了这块宝地,
"夷陵火潜起":一西陵峡的夷陵啊惨遭火烧。
# 夷陵:春秋楚先王墓墓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败楚军,纵火烧毁夷陵。旧址在今湖北宜昌东。
"四维不复设":致使楚国的政令完全失灵,
"关塞良难恃":险关要塞之地啊也不可靠。
# 恃:凭持,依靠。
"洞庭且忽焉":壮如洞庭的峡水无济于事,
# 焉:一作然。,洞庭:洞庭湖。
"孟门终已矣":险如孟门的峡山终于完了。
# 已:止,灭。
"自古天地辟":从天开地辟的那个时候起,
"流为峡中水":西陵峡中的水就滚滚滔滔。
"行旅相赠言":辗转他乡之人都赠言相嘱,
"风涛无极已":西陵峡的风浪总没完没了。
"及余践斯地":轮到我今天来到这个地方,
"瑰奇信为美":旅游这奇境胜地实在是好。
# 信:真实,实在。
"江山若有灵":假若西陵也有人的感觉啊,
"千载伸知己":我愿同它交朋友如漆似胶。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1. 分段赏析
全诗分三层展开,层次清晰:开篇四句写景。诗人以直白的笔触描绘西陵峡的地理特征:绝壁高耸入云,长江水势汹涌,如箭奔涌千里。“荆之门”“南国纪”点明其作为荆楚门户、南方水系枢纽的重要地位。这几句用“耸”“射”等动词,将静态的山峰与动态的江水结合,虽未刻意雕琢,却直观展现出峡江的险峻与壮阔,为全诗奠定雄浑基调。中间八句咏史。诗人由景及史,先写楚国昔日强盛时宗庙祭祀的盛大,再笔锋一转,叙述秦国入侵、楚都夷陵被焚的史实。通过“昔全盛”与“一旦侵”的对比,突出兴衰无常。“四维不复设”(指礼义廉耻崩坏)直接指出楚国灭亡的根源:统治者失德,仅依赖关塞天险。“洞庭”“孟门”以其他地理名物类比,强调天险不可恃,暗含对治国需以仁义为本的思考,体现儒家政治理念。结尾六句抒情。从历史回到现实,诗人先从开天辟地的视角,写江水永恒流淌,暗喻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再借旅人交谈,感慨峡中风涛险恶,映射人生行路之艰。“瑰奇信为美”直抒对峡江美景的赞叹,末句“江山若有灵”以拟人手法,将山水视为知己,既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也隐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山水长存,而人事变迁,唯有德行能超越时空。诗人将自然、历史与个人感悟融合,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上一篇:唐·岑文本《奉述飞白书势》
下一篇: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