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jūn
xíng

朝代:唐作者:杨炯浏览量:2
fēng
huǒ
zhào
西
jīng
xīn
zhōng
píng
zhāng
fèng
què
tiě
rào
lóng
chéng
xuě
àn
diāo
huà
fēng
duō
shēng
nìng
wéi
bǎi
zhǎng
shèng
zuò
shū
shēng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逐句剖析

"烽火照西京":烽火照耀京都长安,

# 西京:长安。,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心中自不平":我的心中难以平静。

"牙璋辞凤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

# 凤阙: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铁骑绕龙城":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雪暗凋旗画":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

#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风多杂鼓声":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宁为百夫长":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

#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胜作一书生":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一位读书士子从军出征、参与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境告急,激发志士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爱国情怀;第三、四句描绘军队辞别京城、奔赴边塞的壮阔场面;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战斗激烈、气氛紧张的战场环境;最后两句则直抒胸臆,表达书生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与豪情壮志。全诗仅四十字,却层层推进,情景交融,不仅展现人物内心变化,也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氛围。语言精炼有力,对仗工整,节奏铿锵,突出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唐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上元三年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历任太子詹事、崇文馆直学、梓州司法参军。约如意元年出为盈川令卒,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边塞诗气势较盛,风格豪放,善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饱含建功立业壮志。此外,也有闺怨诗、山水诗、送别诗等不同题材作品。虽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但仍有较高成就。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多为骈体,骈文格调雄厚沉着,其中《王子安集序》最为世所传诵。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著有《盈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高宗调露至永隆年间(679—681),吐蕃与突厥屡次进犯甘肃地区,朝廷派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军征讨。对此历史背景,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提出独到见解,认为诗人目睹当时朝廷重武轻文的政治倾向,目睹武官备受恩宠而文士遭冷落的现实,内心郁结不平之气,遂借诗作抒发胸中块垒。这一解读揭示了诗作背后深刻的社会现实与文人的普遍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一位书生投笔从戎、奔赴边塞、奋勇杀敌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以及唐军将士英勇无畏、气贯山河的精神风貌。

2. 写作手法

渲染:“烽火照西京”,“烽火”是古代边境告警的烟火,“照”字赋予火光以动态的穿透力,仿佛烈焰直抵都城“西京”。诗人通过“照”字渲染出“烽火映红京城”这一夸张画面,将边境危急的紧张感瞬间蔓延至政治中心,​强烈地激发了危机意识与紧迫感,为下文“心中自不平”的报国壮志埋下伏笔。多感官描写: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上句运用视觉,描写了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运用听觉,描写了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通过多感官结合,将边塞苦寒环境与战场紧张声势呈现出来。同时,表现了在恶劣环境中将士们无畏前行、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使战场画面更具感染力。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通过对恶劣环境和战场声响的描绘,烘托出两军对峙时的激烈的战斗场面。

3. 分段赏析

首联“烽炎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起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陈述军情紧急,而是以“烽火照西京”起笔,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景物,传达了战事骤起、形势危急的局势。“照”字一出,满目风烟、危机四伏的场景便浮现眼前,渲染出令人心惊的紧张气氛。紧接着一句“心中自不平”,写出了书生目睹战乱烽烟、内心激荡不已的情感反应。一个“自”字,突显了他发自本心的报国之志和不能安坐书斋的内在驱力。国家有难,匹夫当自奋,他不愿将青春虚度于笔墨之中,首二句即以极具画面感的诗句交代了事件发展的背景与主人公的情感起点。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这两句写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牙璋辞凤阙”描绘出征仪仗肃穆壮重的景象,诗人以“牙璋”“凤阙”这两个充满象征意味的词语,一方面体现出将士肩负护国重任的庄严使命,另一方面也烘托出京城送别时庄重肃穆的氛围。“铁骑绕龙城”紧随其后,展现唐军迅速推进、包围敌城的气势。“铁骑”象征唐军英勇善战,“龙城”则暗指边塞要地,一个“绕”字描绘出军队包围敌方的严密态势,也营造出战事紧张、山雨欲来的压迫氛围。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两句开始描写战斗场面。诗人没有正面叙述战争的惨烈,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雪暗凋旗画”句,从视觉角度切入,描绘风雪中军旗失色的画面,大雪纷飞,遮天蔽日,使本应鲜明夺目的军旗图案都显得模糊暗淡。“风多杂鼓声”句,则从听觉出发,风声与战鼓齐鸣,形成一片混沌激烈的战场声音。诗人运用“雪”“风”“旗”“鼓”这些具体意象,赋予战斗以真实感与感染力,表现出将士们冒风雪、斗强敌的坚毅精神,也映衬出他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中仍奋勇杀敌的悲壮场面,句句皆有画面,声色俱全。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由景入情,直接抒发书生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激烈而艰苦的战斗非但没有令他退却,反而激起了他对战斗人生的向往。他宁可成为一位率兵冲锋陷阵的百夫长,也不愿再做一个坐守书斋、空谈诗文的书生。这一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国命运的关切,更彰显了“身既死兮神以灵”的从军理想。在这“宁为”与“胜作”的对比中,诗人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对现实行动的认同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全诗作出振奋人心的结尾。

4. 作品点评

这首短诗展现了一位书生投笔从戎、奔赴边塞、奋勇参战的全过程,虽然篇幅短小,却包蕴丰富,可见诗人驾驭语言和结构的高超技艺。诗人巧妙地提炼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典型画面,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描写。至于书生如何弃文从武、如何辞别亲人、行军途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这些情节作者悉数略去,笔墨不及,却丝毫不显空缺。全诗采用跳跃式结构,从一个场景迅速转入另一个情境,情节推进如奔流直下。第三句刚写将士辞别京师,第四句便直抵前线、重兵围敌,随即又切入白雪漫天、鼓声交杂的激战场景。这种结构虽跳跃,却自然流畅,段与段之间留有充足的空白,引人展开想象。同时,这种剪辑般的写法带来节奏的疾速与画面的紧凑,如山间飞瀑,疾泻而下,势不可挡,极富动感。全诗在气势上一路推进,突出了书生炽烈的报国之志,也展现了唐军铁骑雄风、威震山河的豪壮神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蒋仲舒曰:三、四实而不拙,五、六虚而不浮。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浑厚,字几铢两悉称。首尾圆满,殆无馀憾。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究其体裁,实为正始。

明胡应麟《诗薮》

# 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杨盈川诗不能高,气殊苍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清黄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语丽音鸿,允矣,唐初之杰。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一二总起,三四从大处写其宠赫,五六从小处写其热闹,方逼出“宁为”、“胜作”事。起陡健,结亦宜尔,但结句浅直耳。

清屈复《唐诗成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下一篇:唐·李白《清平调(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