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司勋字牧之":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
"清秋一首杜秋诗":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
# 杜秋诗:指杜牧的《杜秋娘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
# 梁江总: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诗称“梁江总”。
"名总还曾字总持":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
"心铁已从干镆利":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
# 干镆:干将、莫邪。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及妻莫邪善铸宝剑,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已从:已共。,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
"鬓丝休叹雪霜垂":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
"汉江远吊西江水":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
# 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诗原注:“时杜奉诏撰韦碑。”,汉江:本指杜预。杜预曾任襄阳太守,襄阳地处汉江之滨。又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
"羊祜韦丹尽有碑":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 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答诗,诗人通过精妙的典故运用与历史人物类比,赞誉杜牧(司勋员外郎)的文学造诣与政治才能,同时以“鬓丝休叹”的劝慰笔调展现对其仕途困顿的深切关怀,最终在历史文脉与治世功德的维度中完成对友人立体化的人格塑造。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中“清秋一首杜秋诗”化用杜牧代表作《杜秋娘诗》,颈联“心铁已从干镆利”借干将莫邪宝剑典故,尾联“羊祜韦丹”援引两位历史名臣立碑颂德之事,形成三重用典结构,既赞誉杜牧文才武略,又暗示其政绩堪比先贤。双关:颔联“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巧妙运用姓名双关,江总本名“总”字“总持”,与杜牧官职“司勋”形成谐音呼应(总持/总司),既构建历史文脉的承续关系,又暗含对杜牧政治才能的期许。互文:通过江总(南朝)与羊祜(西晋)/韦丹(唐)的时空穿越式并置,构建从六朝文脉到盛唐气象的历史对话场域,使杜牧形象既承继江总的文学基因,又兼备羊祜韦丹的政德典范,完成历史人物与当代才俊的跨时空辉映。
3. 分段赏析
首联写杜牧身居司勋之职,于清秋时分,挥毫泼墨,创作了《杜秋娘诗》这一佳作。此诗不仅勾勒出杜秋娘命运的凄凉轨迹,更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幻莫测、士人命运起伏不定的深深感慨。诗中的“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正是杜牧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也是其“刻意伤春复伤别”诗歌风格的生动体现。此诗备受李商隐推崇,故被选作典范,开篇即以盛赞与劝勉为主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中,李商隐巧妙地将杜牧与梁代才子江总比肩,以名字比拟,颂扬其文才之卓越。江总在唐代诗人眼中,常被视作梁朝文学的瑰宝,连杜甫也曾自愧不如。李商隐借此比拟,彰显出杜牧文才的超凡脱俗。颈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上句以干将、莫邪之名剑为喻,盛赞杜牧军事才略的敏锐与精准。他曾为执政者筹策国事,平定刘稹,收回失地,所向披靡,其军事韬略之正确,绝非纸上谈兵所能及。然而,尽管杜牧才志高远,却长期屈居下位,不禁常怀自伤不遇之慨。李商隐在此以积极的态度劝勉他,勿因年老而自叹,因为杜牧的韬略已为国所用,功勋卓著,个人的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尾联则叙述了杜牧奉诏撰写韦丹碑文的事迹,以此进一步彰显其超凡的文才。李商隐预言,杜牧撰写的韦碑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全诗从名字比拟到姓比拟,从文才到武略,最终归结为“文章必传世”的定论,对杜牧的称赞达到了极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精巧却无雕琢之痕,气势如行云流水般灵动畅达,韵律和谐处若玉磬金声。其既承袭了晚唐诗歌的隽永风韵,又巧妙融汇了杜牧诗风的清丽悠扬与李商隐笔意的深婉含蓄,在明快流转中自见浑融气象,可谓兼得双美之致。
# 《赠司勋杜十三》一篇。体制甚奇,然亦出于乐天《览卢子蒙》诗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因小杜名牧,又字牧之,于是特地借来小作狡狯。写二“牧”字、二“杜”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成诗一解。此亦沈《龙池》、崔《黄鹤》所滥觞,而今愈益出奇无穷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四句中故意叠用二“牧”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拉拉杂杂,写得如团花簇锦,而句法离奇天矫,又似游龙舞马,不可搦,真近体中之大观也。五、六二句自是正文。看他尾联又复叠用二“江”字,与前半之九个复字相照,二人名与前半之三个人名相照,使我并不知其未下笔时如何落想,既落想后如何下笔,文人狡狯一至于此!以视沈《龙池》、崔《黄鹤》,真可谓之愈出愈奇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此以必传慰杜牧也。……前借《杜秋》一诗,而以江总比之;后因诏撰《韦碑》,而以杜预比之。前从名字上比拟,后从姓上比拟,诗格绝奇。总见运命虽不酬,而文章必传世。义山倾倒于杜,至矣。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三、四巧思。死生人所不免,诗追江总,文堪不朽。何叹自首哉!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通篇自取机势,别成一格也。牧之奇才伟抱,回翔郡守,抑郁不平,此二章深惜之而慰之也。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嵚崎历落,奇趣横生,笔墨恣逸之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五律解散不对,为孟、李创格。……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之《黄鹤楼》。太白深服之,故作《鹦鹉洲》诗全仿其格。其后白乐天“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李义山“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韩致尧“往年曾在溪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芳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虽气体不同,杼轴各出,要皆《黄鹤楼》作为之滥觞也。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上一篇:唐·骆宾王《咏镜》
下一篇:唐·李白《以诗代书答元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