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xūn
shí
sān
yuán
wài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xūn
zhī
qīng
qiū
shǒu
qiū
shī
qián
shēn
yīng
shì
liáng
jiāng
zǒng
míng
zǒng
hái
céng
zǒng
chí
xīn
tiě
cóng
gān
bìn
xiū
tàn
xuě
shuāng
chuí
hàn
jiāng
yuǎn
diào
西
jiāng
shuǐ
yáng
wéi
dān
jìn
yǒu
bēi

译文

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逐句剖析

"杜牧司勋字牧之":杜牧司勋的字是牧之,

"清秋一首杜秋诗":一首《杜秋娘诗》就像清秋一样高远清新。

# 杜秋诗:指杜牧的《杜秋娘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前身应该是梁代的名诗人江总吧,

# 梁江总: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陈、隋三朝。因得名于梁。故诗称“梁江总”。

"名总还曾字总持":因为江总也是以“总持”为字以“总”为名。

"心铁已从干镆利":心如铁石般坚定,胸存甲兵锋利就像干将莫邪剑刃,

# 干镆:干将、莫邪。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及妻莫邪善铸宝剑,所铸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已从:已共。,心铁:指胸中自有武略。

"鬓丝休叹雪霜垂":纵然鬓丝如霜雪垂肩也不必去伤叹悲吟。

"汉江远吊西江水":像杜预远吊羊祜那样凭吊西江的韦丹,

# 西江:即江西,借指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很有政绩,死后杜牧奉诏撰韦丹碑。诗原注:“时杜奉诏撰韦碑。”,汉江:本指杜预。杜预曾任襄阳太守,襄阳地处汉江之滨。又因杜预是杜牧远祖,所以“汉江”又转指杜牧。

"羊祜韦丹尽有碑":撰写的韦丹碑文将和羊祜碑一样永留丹青。

# 羊祜:晋人,任荆州都督,得江汉民心,死后百姓为他立碑,据说看到此碑的人都会流泪,杜预称之为堕泪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其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深挚的士人情谊。全诗以“杜”姓与“牧”名为切入点,巧借名姓双关构筑诗意:开篇化用《杜秋娘诗》典故,赞颂杜牧“清魂毫发在”的斐然文采;转而以“武略纵横”称颂其军事韬略,形成文武双璧的立体形象。在劝慰友人莫叹“垂垂老”的仕途困顿时,诗人摒弃传统悲秋之调,以“且抽冠剑学雄名”的激扬之语,将个人关怀升华为对贤才报国的时代召唤。全诗章法缜密而气韵流转,既保有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俊逸风神,又浸润着义山“心有灵犀”的婉转思致,堪称晚唐双峰诗艺的完美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是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春在长安所作,时诗人三十七岁,任职京兆尹章奏参军。据其《樊南乙集序》载,京兆尹曾以“太尉墓志出杜牧之手,祭文成于君笔”盛赞二者文章垂世,此事或为李商隐创作之契机。其时杜牧虽已返朝任司勋员外郎,然仍频作“霜鬓明朝又一年”(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之叹。李商隐既推重杜牧《罪言》中“河北藩镇当急图之”的战略洞见,更激赏其向李德裕进献《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的经世之才——这种对削藩强国的共同追求,与诗人哭谏臣刘蕡、伤悼李德裕贬死崖州的政治立场形成深切共鸣。全诗以“文武双璧”的赞颂为表,以“莫向秋风怨鹄袍”的劝慰为核,实为晚唐党争漩涡中两位清醒者跨越立场的惺惺相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答诗,诗人通过精妙的典故运用与历史人物类比,赞誉杜牧(司勋员外郎)的文学造诣与政治才能,同时以“鬓丝休叹”的劝慰笔调展现对其仕途困顿的深切关怀,最终在历史文脉与治世功德的维度中完成对友人立体化的人格塑造。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中“清秋一首杜秋诗”化用杜牧代表作《杜秋娘诗》,颈联“心铁已从干镆利”借干将莫邪宝剑典故,尾联“羊祜韦丹”援引两位历史名臣立碑颂德之事,形成三重用典结构,既赞誉杜牧文才武略,又暗示其政绩堪比先贤。双关:颔联“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巧妙运用姓名双关,江总本名“总”字“总持”,与杜牧官职“司勋”形成谐音呼应(总持/总司),既构建历史文脉的承续关系,又暗含对杜牧政治才能的期许。互文:通过江总(南朝)与羊祜(西晋)/韦丹(唐)的时空穿越式并置,构建从六朝文脉到盛唐气象的历史对话场域,使杜牧形象既承继江总的文学基因,又兼备羊祜韦丹的政德典范,完成历史人物与当代才俊的跨时空辉映。

3. 分段赏析

首联写杜牧身居司勋之职,于清秋时分,挥毫泼墨,创作了《杜秋娘诗》这一佳作。此诗不仅勾勒出杜秋娘命运的凄凉轨迹,更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幻莫测、士人命运起伏不定的深深感慨。诗中的“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正是杜牧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也是其“刻意伤春复伤别”诗歌风格的生动体现。此诗备受李商隐推崇,故被选作典范,开篇即以盛赞与劝勉为主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中,李商隐巧妙地将杜牧与梁代才子江总比肩,以名字比拟,颂扬其文才之卓越。江总在唐代诗人眼中,常被视作梁朝文学的瑰宝,连杜甫也曾自愧不如。李商隐借此比拟,彰显出杜牧文才的超凡脱俗。颈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上句以干将、莫邪之名剑为喻,盛赞杜牧军事才略的敏锐与精准。他曾为执政者筹策国事,平定刘稹,收回失地,所向披靡,其军事韬略之正确,绝非纸上谈兵所能及。然而,尽管杜牧才志高远,却长期屈居下位,不禁常怀自伤不遇之慨。李商隐在此以积极的态度劝勉他,勿因年老而自叹,因为杜牧的韬略已为国所用,功勋卓著,个人的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尾联则叙述了杜牧奉诏撰写韦丹碑文的事迹,以此进一步彰显其超凡的文才。李商隐预言,杜牧撰写的韦碑必将如羊祜碑一样,流传千古,不朽于世。全诗从名字比拟到姓比拟,从文才到武略,最终归结为“文章必传世”的定论,对杜牧的称赞达到了极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精巧却无雕琢之痕,气势如行云流水般灵动畅达,韵律和谐处若玉磬金声。其既承袭了晚唐诗歌的隽永风韵,又巧妙融汇了杜牧诗风的清丽悠扬与李商隐笔意的深婉含蓄,在明快流转中自见浑融气象,可谓兼得双美之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赠司勋杜十三》一篇。体制甚奇,然亦出于乐天《览卢子蒙》诗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因小杜名牧,又字牧之,于是特地借来小作狡狯。写二“牧”字、二“杜”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成诗一解。此亦沈《龙池》、崔《黄鹤》所滥觞,而今愈益出奇无穷也。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四句中故意叠用二“牧”字、二“秋”字、三“总”字、二“字”字,拉拉杂杂,写得如团花簇锦,而句法离奇天矫,又似游龙舞马,不可搦,真近体中之大观也。五、六二句自是正文。看他尾联又复叠用二“江”字,与前半之九个复字相照,二人名与前半之三个人名相照,使我并不知其未下笔时如何落想,既落想后如何下笔,文人狡狯一至于此!以视沈《龙池》、崔《黄鹤》,真可谓之愈出愈奇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此以必传慰杜牧也。……前借《杜秋》一诗,而以江总比之;后因诏撰《韦碑》,而以杜预比之。前从名字上比拟,后从姓上比拟,诗格绝奇。总见运命虽不酬,而文章必传世。义山倾倒于杜,至矣。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三、四巧思。死生人所不免,诗追江总,文堪不朽。何叹自首哉!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通篇自取机势,别成一格也。牧之奇才伟抱,回翔郡守,抑郁不平,此二章深惜之而慰之也。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嵚崎历落,奇趣横生,笔墨恣逸之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五律解散不对,为孟、李创格。……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之《黄鹤楼》。太白深服之,故作《鹦鹉洲》诗全仿其格。其后白乐天“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李义山“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韩致尧“往年曾在溪桥上,见倚朱栏咏柳绵。今日独来芳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虽气体不同,杼轴各出,要皆《黄鹤楼》作为之滥觞也。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咏镜》

下一篇:唐·李白《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