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题柱去":当年从长桥题字离去,
"犹是未达时":还是未显达的时光。
# 达: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
"及乘驷马车":等到乘坐驷马高车,
# 驷马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
"却从桥上归":又从这桥上荣归返乡。
"名共东流水":声名与东流水相伴,
"滔滔无尽期":滔滔奔涌永无终场。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分段赏析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两句描述了司马相如当年离开长桥前往长安,在桥柱上题字立志的情景,那时他还未显达。一个“犹”字强调了他当时的境遇,虽然心怀壮志,但还处于人生的低谷,未获得功名利禄,然而题柱这一行为又凸显出他的雄心勃勃,不甘平凡,渴望出人头地的心境。“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描绘了司马相如后来功成名就,乘坐着由四匹马拉的车,荣耀地从这座桥上归来的场景。“及”字表示时间上的承接,突出从当初的未达,到如今的荣归,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奋斗过程。“却”字有转折之意,与前文的“未达时”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他实现志向之后的得意与风光,展现出人生境遇的巨大转变。“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两句是诗人对司马相如声名的感慨。诗人将司马相如的名声比作桥下滔滔不绝向东流去的江水,“共”字把名与水联系起来,形象地表明其名声如同这永不停歇的江水一样,长久地流传,没有尽头。一个“滔滔”则生动地描绘出江水奔腾不息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声名流传久远的意味,也体现出诗人对司马相如取得成就的高度赞赏和对其声名不朽的羡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