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含变态":江城中的人事变化多端,
# 变态:犹美态。
"一上一回新":每登上一次白帝城就有新的感触。
"天欲今朝雨":老天爷似乎今天就想要下雨,
"山归万古春":山峦永远沉浸在一片万古不变的春色之中。
"英雄余事业":昔日的英雄们留下了不朽的功业,
"衰迈久风尘":而我却衰老疲惫,长久地在尘世中奔波沉沦。
"取醉他乡客":我这个在他乡借酒消愁的旅人,
"相逢故国人":有幸在这里遇到了故乡的人。
"兵戈犹拥蜀":如今战乱的兵戈依然盘踞在蜀地,
# 兵戈犹拥蜀:指崔旰之乱。
"赋敛强输秦":沉重的赋税却还像当年强征给秦国那样被搜刮。
# 输秦:运往关中。,强:一作尚。
"不是烦形胜":并非是我厌烦这山川形胜之地,
"深惭畏损神":实在是深深惭愧,担心自己身体虚弱,不堪劳顿而损伤精神。
# 惭:一作愁。
"白帝空祠庙":白帝庙空荡荡的,只有那祠庙依旧,
"孤云自往来":天上孤独的云朵自在地飘来飘去。
"江山城宛转":江山环绕,城池曲折蜿蜒,
"栋宇客裴回":我这个客居之人在庙宇的栋宇间徘徊不已。
"勇略今何在":当年英雄们的勇敢谋略如今在哪里呢,
"当年亦壮哉":想当年他们也是何等的豪壮啊。
"后人将酒肉":后人们带着酒肉前来祭祀,
"虚殿日尘埃":然而空荡荡的大殿里每天都布满了尘埃。
"谷鸟鸣还过":山谷中的鸟儿鸣叫着飞过,
"林花落又开":树林里的花朵落下又重新开放。
"多惭病无力":我深感惭愧,因病身体乏力,
"骑马入青苔":骑着马走在满是青苔的路上。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白帝空祠庙”:暗含公孙述、刘备托孤等历史典故,以白帝城的象征意义勾连古今,赋予景物以史诗感。借景抒情: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首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通过江城的变化暗示诗人心境变化,奠定世事无常的情感基调。“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描绘祠庙的空荡和孤云的自在,暗示历史沧桑变迁,流露出孤独、落寞之感。“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借自然生命的延续,衬托人事兴衰无常,表达诗人对人世变幻的无奈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2. 分段赏析
《上白帝城二首(其一)》“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开篇即点明诗人多次登上白帝城,每次都能感受到江城有着不同的变化。“变态”一词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怪异,而是强调世事、景象的千变万化。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感慨世事无常的基调,也暗示诗人在不同时期登上白帝城有着不同心境。“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诗人描绘眼前自然景象,天气似乎预示着今日有雨,而山峦却一直保持着万古不变的春色。“天欲”赋予自然以一种即将变化的动态感,与“万古春”所代表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变化与永恒的主题,也可能暗示着人世间的变幻无常与自然规律的恒定。“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由自然过渡到人事,诗人想到历史上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功业的英雄们,他们虽已逝去,但留下了不朽的事业。而反观自身,年老体衰,长久地在尘世中漂泊,一事无成。这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英雄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此时诗人作为客居他乡之人,借酒消愁。意外地遇到故乡人,这一情节在情感上有一定的转折。他乡遇故知本应是喜悦之事,但结合诗人的整体心境,这种相逢更多的是在漂泊中获得一丝慰藉,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己现状的更深感慨。“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诗人将笔触伸向社会现实,指出当时蜀地仍然战乱不断,“兵戈犹拥”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与残酷。百姓不仅遭受战争之苦,还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如同当年秦国对百姓的强征暴敛。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诗人解释自己并非厌烦白帝城的山川形胜,而是因为身体衰弱,不堪承受内心的忧愁与感慨,担心损伤精神。这里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即使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也无法排遣心中的忧虑,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复杂而沉重的心情。《上白帝城二首(其二)》“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描绘了白帝庙中空空荡荡,只有孤云独自来来去去的景象。“空”字写出了祠庙的冷落、荒凉,“孤云”则烘托出一种孤寂、渺茫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江山城宛转,栋宇客裴回。”诗人放眼望去,江山环绕,城池曲折,而自己在庙宇的栋宇间徘徊。江山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迷茫形成对比,“裴回”(同“徘徊”)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历史、对自身命运的思索,不知何去何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诗人再次缅怀历史上那些有着勇略的英雄,当年他们何等雄壮,然而如今他们的勇略又在哪里呢?这是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感叹。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沧桑感。“后人将酒肉,虚殿日尘埃。”后人带着酒肉来祭祀英雄,可空荡荡的大殿却每天布满尘埃。一方面说明后人对英雄的纪念,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庙宇的冷清和无人打理,暗示了人们对历史的遗忘。曾经的英雄伟业在现实中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庙宇,无人真正关心和铭记,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落寞。“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山谷中的鸟儿鸣叫着飞过,树林里的花开花落,自然的生命在继续,不受人事变迁的影响。这与历史的兴衰、英雄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无常再次凸显,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世变幻的无奈。“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最后诗人感慨自己因病身体无力,只能骑着马走进长满青苔的地方。“青苔”暗示了这里的荒凉与少有人至,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显孤独与落寞。这一结尾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相呼应,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推向了高潮。
上一篇:唐·杜甫《酬韦韶州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