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lái
shì
kōng
yán
jué
zōng
yuè
xié
lóu
shàng
gēng
zhōng
mèng
wéi
yuǎn
bié
nán
huàn
shū
bèi
cuī
chéng
wèi
nóng
zhào
bàn
lóng
jīn
fěi
cuì
shè
xūn
wēi
xiù
róng
liú
láng
hèn
péng
shān
yuǎn
gèng
péng
shān
wàn
chóng
dōng
fēng
lái
róng
táng
wài
yǒu
qīng
léi
jīn
chán
niè
suǒ
shāo
xiāng
qiān
jǐng
huí
jiǎ
shì
kuī
lián
hán
yuàn
shào
fēi
liú
zhěn
wèi
wáng
cái
chūn
xīn
gòng
huā
zhēng
cùn
xiāng
cùn
huī
hán
qíng
chūn
wǎn
wǎn
zàn
jiàn
lán
gān
lóu
xiǎng
jiāng
dēng
qiè
lián
hōng
guò
nán
duō
xiū
chāi
shàng
yàn
zhēn
kuì
jìng
zhōng
luán
guī
héng
táng
xiǎo
huá
xīng
sòng
bǎo
ān
chù
āi
zhēng
suí
guǎn
yīng
huā
yǒng
xiàng
chuí
yáng
àn
dōng
jiā
lǎo
jià
shòu
bái
dāng
tiān
sān
yuè
bàn
yáng
gōng
zhǔ
nián
shí
qīng
míng
nuǎn
hòu
tóng
qiáng
kàn
guī
lái
zhǎn
zhuǎn
dào
gēng
liáng
jiān
yàn
wén
cháng
tàn

译文

他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在梦中因为远别而哭泣,怎么唤她都不应声,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喜欢一个人的心意不要和春天的花一起开放,一寸相思会化为一寸的灰烬。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逐句剖析

"来是空言去绝踪":他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

# 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月斜楼上五更钟":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在梦中因为远别而哭泣,怎么唤她都不应声,

"书被催成墨未浓":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

#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翡翠衾寒谁与共。”,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蜡照:烛光。

"麝熏微度绣芙蓉":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度:透过。,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刘郎已恨蓬山远":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

#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更隔蓬山一万重":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

"芙蓉塘外有轻雷":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 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芙蓉塘:荷塘。

"金蟾啮锁烧香入":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

# 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啮:咬。,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一说是指一种蟾状香炉。

"玉虎牵丝汲井回":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 丝:指井索。,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

"贾氏窥帘韩掾少":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

# 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

"宓妃留枕魏王才":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 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处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

"春心莫共花争发":喜欢一个人的心意不要和春天的花一起开放,

# 春心:指相思之情。

"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相思会化为一寸的灰烬。

"含情春晼晚":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

# 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晼晚:日暮。

"暂见夜阑干":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

# 夜阑干:夜深。

"楼响将登怯":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

"帘烘欲过难":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

# 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多羞钗上燕":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

# 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

"真愧镜中鸾":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

# 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

"华星送宝鞍":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

# 华星:犹明星。

"何处哀筝随急管":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

# 急管:急促的管乐。,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

"樱花永巷垂杨岸":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 永巷:深长的街巷。

"东家老女嫁不售":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

# 嫁不售:嫁不出去。,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

"白日当天三月半":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

# 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

"清明暖后同墙看":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 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归来展转到五更":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

"梁间燕子闻长叹":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四首》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包含两首七言律诗、一首五言律诗和一首七言古诗。第一首七律描写男子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第二首七律表现幽居女子爱情幻灭的苦闷;第三首五律写恋人无法相见而黯然归家的惆怅;第四首七古以“东家老女”的婚嫁失时,对比贵家女子的美满生活,抒发迟暮之悲。这组诗在描写爱情苦闷的同时,也隐含着作者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无题四首》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这组诗体裁不一,各篇内容相对独立,缺乏明显的主题关联,很可能并非同一时期创作的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无题诗,包括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爱情诗。四首诗各具情思:其一是一首艳情诗,诉男子对天涯情人的深切思念;其二、三首刻画幽闺女子,写尽她们追求爱情失意的痛苦;其四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又因听闻贵家女子美满生活而徒增烦恼。

2. 写作手法

倒叙:第一首诗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烘托:第一首诗中“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以景烘托梦醒后的空寂;第二首诗中“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烘托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迷惘苦闷。象征:第一首诗中“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富有象征暗示色彩;第二首诗中“金蟾”“玉虎”等事物,既衬托女子幽处孤寂,又暗示其情丝。用典:第二首诗中“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啮锁烧香入”巧用了金蟾香炉的典故。典故中,金蟾是古代传说中能吐钱的神物,常被铸造成香炉的形状,“啮锁”指香炉上的锁扣造型,古人认为金蟾咬锁的设计既美观又能象征守护香气。此句中,诗人以“金蟾啮锁”代指蟾蜍形的香炉,描绘焚香时香烟透过炉锁缝隙袅袅飘入的情景,用器物的精巧造型烘托出幽微雅致的氛围。“玉虎牵丝汲井回”巧用了玉虎辘轳的典故。典故里,“玉虎”是对井上辘轳的美称,因辘轳的把手或装饰常雕刻虎形纹样,“牵丝”指牵引井绳。这里诗人以“玉虎牵丝”形象指代用辘轳汲水的过程,“汲井回”则勾勒出汲水后辘轳转动、井绳收回的动态画面,将日常汲水场景赋予古典器物的华美意象,暗含时光流转的细腻情思。对比:第四首诗中用“东家老女”婚嫁失时与“溧阳公主”少年得志、夫妇同游作对比,表现不同女子的不同境遇。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第四首诗结尾以梁燕“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无人理解与同情。虚实结合:“梦为远别啼难唤”中,“梦”是虚写,而“书被催成墨未浓”是实写,虚实相生,凸显梦醒后相思的焦灼。“东家老女嫁不售”实写现实中的迟暮之悲,而“溧阳公主年十四”虚写贵族少女的青春,两相对比,以虚境(贵族生活)衬托实境(寒门之痛),深化阶级落差。比喻:“一寸相思一寸灰”以“灰烬”喻相思,将无形之情转化为实体,暗示热情燃尽后的虚无。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作为一首艳情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女主人对远别情郎的深切思念,其间交织着好景难再的怅惘。“梦为远别”恰似诗眼,统摄全篇,整首诗紧紧围绕“梦”字,层层铺陈离别之恨。然而,诗人并未依循常规的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线性叙事,而是独辟蹊径,先从梦醒时分的情景落笔,随后巧妙地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相互交融,营造出疑梦疑真、虚实莫辨的艺术境界。直至篇末,才点明蓬山万重阻隔的无奈,与首句遥相呼应。这般独特的艺术构思,曲折跌宕,有力地凸显了爱情阻隔的主题,渲染出梦幻般的心理氛围,使全诗笼罩在迷离恍惚的情感迷雾之中。首句如奇峰突起,破空而来;次句则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看似松散,实则若即若离。唯有将其与“梦为远别啼难唤”结合品味,方能领悟其中的情致韵味。主人公与情郎远别多年,始终无缘相会。夜来入梦,二人忽而得以相见,可一觉醒来,梦中身影却踪迹全无。只见朦胧斜月静静地洒在楼阁之上,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印证了梦境的虚幻不实。若说第二句描绘的是梦醒后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饱含着无尽的思念与怅惘。颔联的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隔天涯的两人,在梦中虽跨越重重阻隔得以相会,但即便在虚幻的梦境中,也难以逃脱离别的苦痛。梦中的相会与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制的梦啼。这样的梦境,深刻地反映出长期远别所造成的伤痛,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刻骨的相思之情。因此,对句写主人公梦醒后立即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的驱使下奋笔疾书之时,她无暇顾及墨色浓淡,直到“书被催成”,才惊觉墨已磨得极浓,足见其思念之深、情意之切。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绣有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仿佛还浮动着淡淡的麝熏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细腻描绘,充满象征暗示意味。刚刚消逝的梦境与眼前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然一体,令人难以分辨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烛光半明半暗,室内若隐若现,恍若仍在梦中;麝香微淡,让人不禁怀疑爱人真的来过此处,还留下了依稀余香。上句将实境当作梦境,下句又把梦境误认作实境,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主人公在恍惚迷离中产生的错觉与幻觉。幻觉消散后,随之而来的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以及与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深深感慨。尾联借用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明爱情受阻的现实。“已恨”“更隔”层层递进,愈发凸显出阻隔之难以跨越,令人倍感无奈与哀伤。第二首诗聚焦于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细腻地刻画了她追求爱情却失望痛苦的心境,堪称一篇“刻意伤春”的作品。首联精心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裹挟着蒙蒙细雨飘然而至;芙蓉塘外,传来阵阵隐隐轻雷。这两句既微妙地传递出春天万物萌动的气息,又带有一丝凄迷黯淡的色彩,巧妙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却又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极易让人联想到“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及唐人诗作中,常被用来指代男女传情之地;“轻雷”则暗引司马相如《长门赋》中“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之句。这些与爱情紧密相关的意象,给予读者丰富的暗示与联想。纪昀曾评价“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正是指这种富有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营造出的悠远艺术意境,以及那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感。颔联着重描写女子居处的幽静孤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无论是室内的香炉,还是户外的辘轳,都衬托出女子幽居独处的孤寂情景,以及她整日百无聊赖、深锁春光的惆怅心情。在诗词中,香炉和辘轳常与男女欢爱相关联,同时也成为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媒介,这从两句分别以“香”“丝”谐音“相”“思”便可看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手法,既展现了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寂寞,又暗示了她内心时时被触动的情丝。颈联的出句化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据《世说新语》记载:晋代韩寿容貌俊美,大臣贾充征召他为僚属。一次,贾充之女在帘后窥见韩寿,心生爱慕,二人遂私通。贾女将皇帝赏赐给贾充的西域异香赠予韩寿,后被贾充发觉,便将女儿许配给韩寿。对句则运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传说。据《文选·洛神赋》李善注: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甄氏许配给曹丕。甄后遭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倾诉:“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有感而作《感甄赋》,后明帝将其改名为《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自然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巧妙带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各异,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爱慕韩寿的年少俊朗,还是甄后倾慕曹植的才华横溢,都充分反映出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与执着追求。末联笔锋陡然一转,劝诫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与春花争荣竞发,因为每一寸相思最终都化作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在相思无望后的痛苦呐喊,其中饱含着热情破灭后的悲哀与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对爱情的向往,本是常见比喻;但诗人将“春心”与“花争发”相联系,不仅赋予“春心”美好的形象,更彰显了其存在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概念,诗人却从香销成灰联想到“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绝之句,将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形象,通过强烈的对照,展现了美好事物的毁灭,使这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之美。第三首诗首联“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以暮春黄昏与深夜夜色(“夜阑干”)的变换,暗示相见之短暂与艰难。“含情”与“暂见”对比,凸显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奠定全诗怅惘基调。颔联“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通过动作细节刻画心理矛盾:“楼响”引发登楼的胆怯,帘内灯火却因环境喧闹而难以接近。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呈现咫尺天涯的阻隔感。颈联“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借饰物与典故抒写自伤:钗上玉燕反衬自身疏离,镜中孤鸾更愧不如鸾鸟能频见伊人容颜。“羞”“愧”二字直指求而不得的苦涩。尾联“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以拂晓归程作结:“横塘晓”点破孤身离去,“华星”冷辉映照马鞍,以星辉相送的静谧画面替代直抒离愁,在清冷晨景中深化寂寥余韵,呼应首联“暂见”之憾。第四首诗开篇的两句仅描绘环境,人物尚未现身,但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的情感活动。“哀筝随急管”,不仅展现出急管繁弦竞相演奏的欢快、热烈与喧闹,更暗示出听者对音乐那撩拨心弦力量的独特感受。若按一般写法,这两句或许会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然而诗人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听闻乐声,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来,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听者闻乐后神驰心往、循声探寻的好奇心理。三、四句刻画“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的形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言:“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由此可见,东家老女未能出嫁,并非因容貌不佳,而是家境贫寒所致。这两句先推出人物,继而展开一幅丽日当空、春光将逝的画面。无需过多说明,读者便能感受到容华绝世却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渐逝时的哀伤之情。五、六句描写另一位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此处借其名代指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高悬,一边是年长未嫁、形影相吊的东家老女;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的贵家女子。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生动展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截然不同的境遇,形成强烈的反差。结尾描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齐鸣、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无不触动着她身世孤孑的感慨,徒增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捱的深夜,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尚且“闻长叹”,反衬出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无人理解与同情,从侧面委婉着笔,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其特点是情感表达细腻曲折,意境含蓄朦胧,多采用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较少直接描写事件、人物或客观场景。而这首七古无题诗则另辟蹊径,不以抒情为主,也不着力心理刻画,而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展现了一幕包含人物与事件的生活场景,诗意通过具体情境自然呈现。语言风格质朴平实,与七律无题惯用的华美象征性语言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四章与“昨夜星辰”二首判然不同,盖恨令狐绹之不雀陈情也。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无题》诸作,大抵感怀托讽,祖述乎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其郁结,故情深调苦,往往感人。特其格不高,时有太纤太靡之病,且数见不鲜转成窝臼耳。……此四章纯是寓言矣。第一首三四句太纤小,七八句太直而尽。第三首稍有情致,三四亦纤小,五六变直而尽。第四首尤浅薄径露。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无题》诗格,创自玉溪。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宛转动情。统观全集,无所谓纤俗、浮靡者。若后人仿效玉溪,诚有如纪氏所讥“摹拟剽贼,积为尘劫”者,然岂能真得玉溪万一耶?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此有幽期不至,故言“来是空言”而去已绝迹。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何焯曰:梦别、书成,为远、被催,啼难、墨未,皆用双声叠韵对。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艳诗)至元稹、杜牧、李商隐、韩倔,而上宫之迎,垝垣之望,不唯极意形容,兼亦直认无讳,真桑濮耳孙也……元微之“频频闻动中门锁,犹带春酲懒相送”,李义山“书被催成墨未浓”、“车走雷声语未通”,始真是浪子宰相、清狂从事。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此诗内容,起言君臣无际会之时,或指当路止有空言之约,二三四是日夕想念之情,五六言其寂寞,七八言隔绝无路可寻。若以外象言之,乃是所欢一去,芳踪便绝,再来却付之空言矣。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只首句七字,便写尽幽期虽在,良会难成,种种情事,真有不觉其望之切而怨之深者。次句一落,不是见月而惊,乃是闻钟而叹,盖钟动则天明,而此宵竟已虚度矣。三四放开一步,略举平日事,三写神魂恍惚,四写报问之仓皇,情真理至,不可以其媟而忽之。五六乃缩笔重写。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一相期久别。二此时难堪。三梦犹难别。四幸通音信,五六孤灯微香,咫尺千里。七八远而又远,无可如何矣。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语极摇曳,思却沉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梦中之景。点出梦,统贯上下,以清意旨,针线极细(“梦为远别”二句下)。

清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

# 程梦星曰:第二首言幕中,盖作此寂寂之叹。起二句言雷雨飘潇,秋花冷落,以兴起无聊之景。三四言晨入暮归情况,晓则伺门扃焚香而入,晚则见辘轳汲井而归,盖终日如是也。五六似指当时官奴而言,谓窥帘贾女,留枕宓妃,邂迩之间,亦尝相遇。七八“春心”字、“相思”字紧接上联,然发乎情、止乎礼义,不得不自戒饬如香山所谓“少日为名多检束”者,故曰“莫发”,曰“心灰”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锁虽固,香犹可入;井虽深,汲犹可出(“金蟾啮锁”一联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自来咏雷电诗,皆壮伟有馀,轻婉不足,未免狰狞可畏。……李义山“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最耐讽玩。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贫家之女,老犹不售;贵家之女,少小已嫁。故展转长叹,无人知者,唯燕子独闻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永巷樱花,哀弦急管,白日当天,青春将半。老女不售,少女同墙。对此情景,其何以堪!展转不寐,直至五更,梁燕闻之,亦为长叹。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故公诗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将此意明告后人。

清薛雪《一瓢诗话》

# 末则如怨诉,相思之至,反言之而情愈深矣。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朱鹤龄云:窥帘留枕,春心之摇荡极矣。迨乎香消梦断,丝尽泪干,情焰炽然,终归灰灭。不至此,不知有情之皆幻也。乐天《和微之梦游诗序》谓:“曲尽其妄,周知其非,然后返乎真,归乎实。”义山诗即此义,不得但以艳语目之。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

# 一二时景,三四当此时而汲井方问、烧香始入。五六即从三四托下,于是帘窥韩掾,枕留宓妃,须臾之间,不可复得。故七八以春心莫发自解自叹,而情更深矣。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东风细雨,讫其时也;塘上轻雷,言其来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起二句妙有远神,不可理解而可以意喻……“贾氏窥帘”以韩掾之少,“宓纪留枕”以魏王之才,自顾生平,岂复有分及此,故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四句是一提一落也。四首皆寓言也。此作较有蕴味,气体亦不堕卑琐。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何焯曰:此篇明白。溧阳公主,又早嫁而失所者。然则我生不辰,宁为老女乎?鸟兽犹不失伉俪,殆不如梁间之燕子也。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 姚培谦曰:前四句寓迟暮不遇之叹。“溧阳”二句,以逢时得志者相形。“归来”二句,恐知己之终无其人也。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审言《渡湘江》

下一篇:唐·鱼玄机《赠邻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