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机边莺语频":我正在机上织锦,耳边传来黄莺的阵阵鸣叫声,
# 织锦:暗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的典故。
"停梭垂泪忆征人":让我想起远在塞外的丈夫,不禁停下梭子,泪流满面。
# 征:一作“行”。
"塞门三月犹萧索":虽然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但塞外依然是那样荒凉萧条,
# 萧索:景物凄凉。,塞门:塞外关口。塞门,一作“寒门”。
"纵有杨柳未觉春":纵然有杨柳树也未发新叶,征人还是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诗中借春日黄莺啼鸣反衬室内织女孤寂,通过织女停梭垂泪忆征人,描绘塞外边关三月萧索之景,以垂杨意象作结,抒发了深闺思妇对征人的深切思念,展现出其柔情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对比:“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织锦机旁黄莺啼叫频繁,充满生机,此为欢快之景;而思妇停下梭子垂泪思念征人,满是哀伤寂寞,二者对比,鲜明地突出思妇因思念征人而产生的悲苦心境。“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将思妇身边可能存在的春意盎然之景,与塞外边关三月仍一片萧索的景象对比,突出征人所处环境的荒凉艰苦,进一步强化思妇对征人的担忧与牵挂。用典:“织锦机边莺语频”,运用了前秦苏蕙的典故。苏蕙曾织锦作回文诗《璇玑图》寄给被流放的丈夫窦滔,表达思念之情。此处诗人用“织锦机”这一意象,借典暗示诗中思妇如同苏蕙一般,对远方征人有着深切的思念,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增添了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织锦机边莺语频”开篇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的春日氛围。“频”字极为精妙,它让黄莺的啼鸣变得生动可感,仿佛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这欢快的莺啼声,本应带来愉悦之感,然而在此处,却与女子的心境形成了强烈反差。与此同时,“织锦”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在描述女子的日常劳作,更是巧妙地暗用了前秦苏蕙的典故。苏蕙曾织锦为回文诗寄给远方的丈夫,这里以此暗示女子对征人的深切思念。在这热闹的春光里,女子独自坐在织锦机旁,莺声越是频繁,越衬出她的形单影只,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紧接着“停梭垂泪忆征人”,将女子的情感直接呈现出来。女子停下手中正在穿梭的织具,泪水不由自主地垂落,只因思念远方的征人。一个“停”字,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而“垂泪”则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思念毫无保留地展现。她或许想起了与征人分别时的场景,或许牵挂着征人在远方的安危冷暖,种种情思,都在这一“停”一“垂泪”中尽显无遗。后二句“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这两句笔锋一转,将场景从女子所在的内地迅速切换到征人所处的塞外。“塞门三月犹萧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塞外三月的荒凉图景。在这本该万物复苏的时节,塞外的门户却依旧充斥着一片荒芜、冷清的气息。没有内地那样的莺啼婉转,没有繁花似锦,只有无尽的空旷与寂寥。“纵有垂杨未觉春”,即便有象征春天的垂杨,在这萧索的塞外,征人也难以察觉到春天的到来。这里暗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却又更进一步。征人在塞外,被艰苦的环境与紧张的戍边生活所困,他们无暇也无心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而这种状态,对于思妇来说,更添一层悲哀。她在远方苦苦思念,而征人却可能连春天都感受不到,又如何能知晓她的思念之情呢?这两句从征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更深化了整首诗的意境,将思妇的哀怨与无奈展现得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在风格上具有特色,其口吻与神情婉转细腻,有别于一般七言诗的直露,却又比宋代一些词显得浑朴。这种独特风格体现了诗向词过渡阶段的特征,既保留了诗的部分质朴特质,又融入了词婉转抒情的元素。
# 此咏塞门柳也。感莺语而伤春,却停梭而忆远;悲塞门之萧索,犹春到而不知。少妇闺中,能无垂泪?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结句乃进一层说。塞上三月尚无柳,故曰“三月犹萧索”。结言纵有柳亦不觉是春时,征人之情苦矣,此所以思之垂泪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塞门”二句,亦犹“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而翻用之,亦复绮怨撩人。
近代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 “塞门”两句,翻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更深一层。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杨柳枝》,唐自刘禹锡、白乐天而下,凡数十首。然唯咏史咏物,比讽隐含,方能各极其妙。如“飞入宫墙不见人”、“随风好去落谁家”、“万树千条各自垂”等什,皆感物写怀,言不尽意,真托咏之名匠也。此中三、五、卒章,真堪方驾刘、白。
明汤显祖《花间集》卷一
# 宋人诗好处,便是唐词。然飞卿《杨柳枝》八首,终为宋诗中振绝之境,苏、黄不能到也。
清郑文焯《花间集》
上一篇:唐·杨虞卿《过小妓英英墓》
下一篇:唐·王维《赋得秋日悬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