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祖咏浏览量:1
guī
qiú
tiān
gēng
lán
wèi
lán
tíng
kāi
fěn
luó
xiù
pěng
jīn
pán
xiàng
yuè
chuān
穿
zhēn
lín
fēng
zhěng
xiàn
线
nán
zhī
shuí
qiǎo
míng
dàn
shì
xiāng
kàn

译文

少女们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夜深了兴致却依然未减。在如美玉般的庭院里摆开华美的粉色筵席,轻提罗袖捧起金盘祈愿。对着月光穿针看似容易,迎着微风理线却觉艰难。不知今夜谁能求得灵巧,明天早上大家再互相看看比试比试吧。

逐句剖析

"闺女求天女":少女们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 求天女:指向织女乞巧。天女:指织女。

"更阑意未阑":夜深了兴致却依然未减。

# 更阑:更深夜尽。阑:晚,残尽。

"玉庭开粉席":在如美玉般的庭院里摆开华美的粉色筵席,

# 开粉席:指众闺女一块儿向月而坐。粉:妇女化妆用品,用以敷面,此处代指闺女。席:用草或竹笼等编成而供坐卧铺垫的用具。

"罗袖捧金盘":轻提罗袖捧起金盘祈愿。

"向月穿针易":对着月光穿针看似容易,

"临风整线难":迎着微风理线却觉艰难。

"不知谁得巧":不知今夜谁能求得灵巧,

"明旦试相看":明天早上大家再互相看看比试比试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七夕节少女向织女星乞巧的场景,首联写少女们夜深仍兴致盎然地祈求天女赐巧;中间两联刻画开粉席、捧金盘、向月穿针、临风整线等细节,展现乞巧活动的庄重与活泼;尾联以“不知谁得巧”的设问收束,留足悬念。全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生动再现唐代七夕民俗,于细腻的动作描写中透出少女的纯真期待与节日的欢快氛围,充满生活气息与民俗文化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闺女求天女”一句,点明七夕乞巧的主体与核心活动。少女们向传说中织作巧妙的“天女”(织女星)祈求赐予巧艺,短短五字直接切入民俗主题,质朴的语言中透着对美好技艺的向往,为全诗奠定了纯真的情感基调。“更阑意未阑”承接上句,“更阑”指夜深,“意未阑”则突出少女们兴致未减。时间的推移与热情的持续形成对比,既暗示乞巧活动的漫长与投入,也侧面烘托出节日氛围的浓烈,展现出少女们对“得巧”的急切与执着。“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两句刻画乞巧场景。“玉庭”状庭院洁净如美玉,“粉席”“金盘”以色彩鲜明的意象渲染仪式的庄重感:少女们在庭院中铺设华美的席子,轻提罗袖捧起盛放乞巧物品的金盘。动作描写细腻优雅,画面极具仪式感,既体现唐代民俗的精致,也暗含少女对乞巧的虔诚。“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是全诗的细节高潮。“向月穿针”因月光皎洁而显得顺利,“临风整线”却因微风轻拂而难以梳理,一“易”一“难”形成对比,既写实少女操作时的真实体验,又暗喻“得巧”需兼具天时与人力。这一细节充满生活趣味,将少女们专注又略带慌乱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鲜活。“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以设问收束,妙在留白。“不知”二字既写乞巧结果的未知性,又透露出少女们的好奇与期待;“明旦试相看”则将情感延伸至次日,仿佛能想见她们晨起互验成果的热闹场景。全诗不直接抒情,而以充满悬念的日常对话收笔,余韵悠长,尽显民俗活动中集体参与的欢乐与天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浅确当,只在眼前口头,浅者不能,探者不肯,所以为佳。又曰:此诗大有初气。

明谭宗《近体秋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赛神》

下一篇:唐·储光羲《相和歌辞·采菱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