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花谢两无情":溪水流走,花儿凋零,这是多么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
# 楚城: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城市,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怀迂客》《夷陵夜泊》等诗。首二句感时,慨叹春光易逝。
"胡蝶梦中家万里":往事如梦,离家万里,
# 胡蝶梦:意即往事如梦。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蝴蝶:这里用庄周晓梦变蝴蝶的典故。
"子规枝上月三更":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树枝上杜鹃在凄厉地啼叫。
# 子规:一作“杜鹃”,其鸣声凄切。上句写思家,下句写春夕。子规(即杜鹃)夜啼切“春夕”,与“家万里”联系。
"故园书动经年绝":家乡的来信长年断绝,
# 绝:一作“别”。,经:一作“多”。,动:动辄、每每之意。
"华发春唯满镜生":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
# 满镜:一作“两鬓”。,唯:一作“移”。,华发:白发。
"自是不归归便得":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
"五湖烟景有谁争":五湖的风景又有谁来与我争抢。
# 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两句说:我现在还没有归去,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言外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有自嘲意。
晚唐诗人
崔涂(850?~?),唐代诗人。字礼山,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家境贫寒,一生多羁旅各地。光启进士,后不知所终。他的诗多述羁愁别恨之作,善于借景抒情。其诗歌颇具感染力,基调伤感悲凉,语言真切晓畅,注重使用人物典故与炼字。其律诗最为警策,多有佳句。代表作品有《春夕》《除夜有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写了暮春夜景,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长期漂泊在外、仕途坎坷的苦闷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五湖烟景有谁争”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乘舟泛于五湖。这里的“五湖烟景”暗用此典,“归”字既包含归乡之意,也有归隐田园的意思,反映出诗人在仕途坎坷、政治失意后的无奈与彷徨。渲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将“梦中家万里”的虚幻与“子规啼月”的现实场景结合。三更月夜、子规悲鸣(子规常喻思乡),从听觉(子规啼)、视觉(月照枝)多角度渲染孤寂凄凉的思乡氛围,强化漂泊异乡的愁苦。拟人:“水流花谢两无情”以“无情”形容水与花,实则借景物的自然更迭,暗喻时光对人的冷漠,仿佛流水落花不顾人愿地消逝,将人的主观愁绪投射到景物上,使景物具有拟人化的“情感”,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倒装:“华发春唯满镜生”应为“春唯华发满镜生”,将“华发”提前,强调白发在镜中的视觉冲击。“春”字后置,既点明时节,又与“华发”形成反差——春光依旧,而人已衰老,倒装后更突出岁月催人的悲怆感,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便以精妙笔触勾勒出暮春图景:春水悠悠东逝,春花簌簌凋零,恰似李煜笔下“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尽显春光易逝、岁月如流的深沉慨叹。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添愁绪,诗人将春光化作有情之人,以“送”字赋予东风人格化色彩,不是春风伴他归乡,而是他于异乡目送春光渐远。这一“送”字,道尽诗人内心的凄楚,面对满地落红、漫天柳絮,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汹涌,瞬间弥漫全篇。颔联“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堪称全诗精华,以新奇笔法、工整对仗与和谐韵律,营造出深邃幽远的意境。上句写梦境,游子因日夜思念故乡,于梦中踏上归途,恍若庄周梦蝶,沉醉于虚幻的美好。然而梦醒时分,方知自己仍独在异乡,与万里之外的家园遥不可及,空虚与失望交织,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下句中,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倾泻,子规鸟在枝头声声啼唤“子归!子归!”,凄厉的啼鸣与虚幻的梦境相互映衬,一乐一悲,一虚一实,再辅以三更月色,声色交织,渲染出清冷孤寂、哀愁悲怆的氛围,令游子肝肠寸断,正如李白所言“一叫一回肠一断”。短短十四个字,层层递进,先写因思乡入梦,再写梦醒思乡更切,最后借子规啼鸣加深愁绪,情感愈发浓烈。颈联“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久居异乡,与家人音信隔绝,家信经年不至,望眼欲穿间,满心皆是焦虑与无奈。一个“动”字,将诗人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怨嗟的复杂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喻着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忧愁国事家事,让诗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徒生满头白发,“唯”字更凸显出其内心愁苦之深,这份愁绪如影随形,难以排遣。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采用倒装手法,借“五湖”典故,“归”字既含归乡之意,亦有归隐田园之思。诗人半生漂泊,仕途坎坷,此句似是洒脱之语,实则饱含无奈与辛酸,深刻展现出他在政治上四处碰壁、欲进不得、欲退不甘的苦闷与彷徨。
4. 作品点评
崔涂的《春夕》以情切入,意境深远,整体风格沉郁顿挫,尽显晚唐诗人的悲怆心绪。诗的前半部分聚焦暮春傍晚的特定场景,巧妙运用“缘情写景,因景抒情”之法:春水东流、落花飘零、东风远逝,与深夜月华中的子规啼鸣彼此呼应,在虚实相生间层层渲染。这些景物相互映衬、交织融合,勾勒出一幅凄凉愁惨的画卷。诗人虽未直白道出“思乡”二字,却让浓烈的羁旅乡愁如暗流涌动,于字里行间悄然漫溢。诗的后四句则转为直抒胸臆,将积压已久的情感倾泻而出,真挚的愁绪如泣如诉,读来令人动容。尤其是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看似是自慰自嘲的旷达之语,实则暗藏无奈与不甘。这寥寥数语,墨色之下藏尽人生失意与进退两难的复杂况味,余韵悠长,引人遐思。
# (渠州)冲相寺距州城四十里,乃定光佛道场。此诗故老相传是唐崔涂僖宗时避乱至蜀所题。今墨迹无存。唯定光岩间有题云:“前进士崔涂由此闲眺,翌日北归。”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 水流是水无情,花谢是花无情。何谓无情?明见客不得归,而尽送春不少住,是以曰无情也。何人胸中无春怨,如此却是怨得太无赖矣。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水流花谢”,过楚城而去,人却羁系于此,寸步不能动移,然则有情之人何堪对此无情之物乎!妙在突然埋怨花水,而其所以怨之之故,则又轻轻只接第二句,不细读不知其意,此旅怀之最警策者也。三四倒在后,有作法。连“蝴蝶梦”三熟字,却带好了五六参差对:以“春”对“年”、“镜”对“书”。“满镜”有意,俗本作“两鬓”,索然矣。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旅怀即恶,不意忽生对镜惊叹,于情事最生动也。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此亦脍炙人口之句,但终近俗调,奈何(“蝴蝶梦中”二句下)!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此诗之妙处在一起一结。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情生景,景生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萦纡缥缈,使读者神为之移。刘、卢衣钵,此时尚在。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
# “移”字绝奇,然诠“华发”却有至理。题虽《春夕》,而诗成于旅次,至此突起责其不归,开寤归法。口头语也,披千古理障,呼世人魇寐(“自是不归”句下)。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崔礼山“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与“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同一妙理。
清薛雪《一瓢诗话》
# 此春夕留滞楚中,感而有作也。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秀语丽词,妙能传出旅情。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联(按指“蝴蝶梦中”一联)如在人意中,而未有人说出,非是俗调,觉熟溜耳。
《唐七律隽》
上一篇:唐·柳宗元《早梅》
下一篇: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