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明照曙霞":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
# 望海楼:又名东楼,在杭州府治内。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
"护江堤白踏晴沙":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 护江堤:指白沙堤,后人为纪念白居易,称为白堤。堤,即白沙堤。
"涛声夜入伍员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
#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柳色春藏苏小家":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
# 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红袖织绫夸柿蒂":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
# 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红袖:指织绫女。
"青旗沽酒趁梨花":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
# 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沽酒:买酒。,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
"谁开湖寺西南路":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
# 湖寺西南路:指从断桥沿白沙堤通往孤山的路。湖寺,即孤山寺。自注:“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
"草绿裙腰一道斜":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 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杭州春日的望海楼、护江堤、伍员庙、苏小家、织绫女子、沽酒场景以及湖寺西南路等诸多景物,营造出一幅工丽雅致、充满生活情趣的杭州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杭州春日风光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颔联中“夜入”为想象之词,实写眼前钱塘江与伍员庙,虚写夜晚涛声传入庙中的情景,虚实结合,丰富诗歌意境,增添韵味。用典:颔联引用伍子胥的典故,写伍员庙与“子胥涛”,使所写之景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引发对伍员壮烈事迹的联想,拓展诗歌内涵。比喻:尾联以“裙腰”比喻春日白堤,形象地写出白堤烟柳葱茏、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又由“裙腰”引发对少女彩裙及妩媚西湖的联想,生动且富有诗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落笔不凡,诗人清晨登上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记作望潮楼,楼高十丈),极目远眺,展现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钱塘江水奔腾着向大海奔涌而去,杭州东南用以防备海潮的护江长堤在阳光映照下银光闪烁。这开篇之景,居高临下,气势恢宏,笼罩全篇,尽显城外东南景色的壮美。颔联视角转换,诗人将目光从城外移至城内。杭州城内的吴山(又名胥山)上,矗立着“伍员庙”。伍员,即伍子胥,他因父兄惨遭楚平王杀害,历经波折逃至吴国,凭借非凡才能助力吴国接连战胜楚国与越国。然而,后来因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停止伐齐,反遭疏远,最终含冤被害。民间流传,他死后怨念不散,驱水化作江涛,故而钱塘江潮又被称作“子胥涛”。此诗通篇描绘的是白日眺望之景,“夜入”一词乃是诗人的想象。当看到眼前的钱塘江与伍员庙,诗人不禁设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那涛声传入庙中,该是何等清晰。此句巧妙点出“春”季,又以“歌楼舞榭”侧面烘托出杭州的繁华。值得留意的是,诗中所写之柳,并非近在咫尺的门前屋后之柳,而是诗人极目远眺,望见的院中之柳。这两句诗巧用伍子胥的典故,不仅生动呈现出当下景物,更引发人们对伍员悲壮一生的联想,以及对昔日杭州繁华的想象,上句气势雄浑,下句风光旖旎,充满了诗情画意。颈联的笔触聚焦于风物人情。“趁梨花”指恰逢梨花开时,人们畅饮梨花春酒。这一联,一句描绘游人趁着梨花盛开,在酒旗飘扬下买酒畅饮的场景;一句刻画妇女们辛勤织绫,红袖在绮丽的绫纹间飞舞的画面。梨花纷飞、酒旗招展、红袖舞动、绫纹精美,色彩斑斓,诗意盎然,读来让人心醉神迷。尾联诗人再度将目光放远,着眼于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为全诗的春意描绘画上圆满句号。“西南路”即从断桥向西南延伸,通往湖中孤山的白沙堤,简称白堤。诗人以“裙腰”作比,这个比喻精妙绝伦,既生动展现出春日白堤上烟柳葱茏、露草繁茂的迷人景致,又将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逼真呈现。看到“裙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彩裙,仿佛能看到那彩裙如同湖面上闪烁的波光般飘逸灵动。进而由彩裙自然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可不就如同美丽少女的化身吗?虽无法确定这一构思是否源自白居易的诗句,但二者在营造意境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4. 作品点评
在《杭州春望》里,白居易如同手握五彩画笔,将杭州春日最具代表性的景致巧妙地融汇于诗中,精心勾勒出一幅绝美《杭州春望图》。画中,春柳轻拂、春草蔓延、春树葱茏,江水与湖水的翠绿交织,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点缀其间的梨花洁白、红裙明艳、彩绫绚丽、酒旗飘扬,再加上清晨的霞光映照,把杭州的春日风光装扮得如梦似幻,满溢着盎然春意。
# 冯班:春望结。纪昀:“涛声夜入”、“红袖织绫”,虽俱是杭州事,然皆非春望之景,此亦口颂而不觉其非者。六句自然,五句终是凑泊。无名氏(甲):乐天诗自得春气,然根源故不及柳州之深。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无端春色上苏台,郁郁芊芊草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拂过来。”此初唐人诗也。白乐天诗“草绿裙腰一道斜”,祖其意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韵度自非老妪能省,世人莫浪云“元轻白俗”。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八句皆写春望,不用承接照应、一直排去,此一法也。“夜”字不妥,易“晓”字方与首句相应(“涛声夜入”句下)。写时间不浮,况又雅甚。末亦常语,意成故事。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竟体绵丽。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落句结足春意。
清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唐白傅“草绿裙腰一道斜”,纤巧而俗。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
# 具有远致,自然冶丽,自尔不俗。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杭州钱塘湖中,有一堤穿于湖心。作志者初称白堤,后称白公堤,谓白乐天为刺史时所筑。及读乐天《杭州春望》诗有云:“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则并非白筑。未有己所开堤,而反曰“谁开”者。且诗下自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是必前有此堤,而故注以证己诗,其非初开可知也。
清毛奇龄《西河诗话》
# 白乐天《杭州春望》诗,有“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之句,所谓“柿蒂”,指绫之纹也。《梦粱录》载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指其纹而言,后人不知,改为“柿业”,妄矣。
明姜南《蓉塘诗话》
上一篇:唐·崔涂《孤雁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罗隐《筹笔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