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gāo
guān
tán
kǒu
liú
bié
shè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zuó
shān
yǒu
xìn
zhǐ
jīn
gēng
zhòng
shí
yáo
chuán
líng
sǒu
guài
huán
shān
chí
xiàng
tán
shàng
zhuó
rén
lín
xià
dōng
chù
xián
duì

译文

昨日山中捎信给我,眼下已到耕种时节。远远地传来杜陵叟捎来的话,责怪我回山太迟。如今只能独自在潭边饮酒,再无人相约林下对弈。东溪之上想你之时,我唯有闲卧对着鱼鹰出神。

逐句剖析

"昨日山有信":昨日山中捎信给我,

"祗今耕种时":眼下已到耕种时节。

# 祗今:如今。祗:一作只。

"遥传杜陵叟":远远地传来杜陵叟捎来的话,

# 杜陵叟:这里指与军参一同隐居的人。杜陵,在长安东南,秦时置杜县,汉宣布陵墓在此地,故称。,遥传:从远处传来。

"怪我还山迟":责怪我回山太迟。

# 怪:责怪,埋怨。

"独向潭上酌":如今只能独自在潭边饮酒,

"无人林下棋":再无人相约林下对弈。

# 棋:一作期,约会。

"东溪忆汝处":东溪之上想你之时,

# 汝:这里指诗人的弟弟。,东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诗隐居之处。

"闲卧对鸬鹚":我唯有闲卧对着鱼鹰出神。

# 鸬鹚:鱼鹰,渔人用以捕鱼的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围绕“还山”展开,前四句写山中好友来信催还,而自己不能不还。后四句设想别弟后独自想念的情景,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之情。全诗写得平淡自然,情感表现含蓄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天宝三载(744年),岑参参加科举并成功及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一职,他曾写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记录这一事件。在此之前,诗人隐居于终南山的高冠潭,彼时常常在长安与山间往返。这种于长安和隐居地间来回、通过隐居来寻求入仕机会的生活模式,在当时一些士人之中颇为常见。而这首《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便是诗人从长安返回终南山隐居处,与弟弟辞行时所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离别诗。全诗围绕“还山”展开,诗中先写收到山中来信,直接点明好友杜陵叟的催还之意。接着设想回山后的情景,潭边饮酒,无人对弈,只能闲卧对着鸬鹚,想念其弟。此诗写得平淡自然,情感表现含蓄真切。

2. 分段赏析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首联“昨日山有信,祗今耕种时”写诗人收到山中来信,告知现在已是耕种的时节,简单的语言交代了时间背景。“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指前些日子。“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收到山中来信,同时引出下文“还山”。诗人隐居在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故信中用“耕种时”相告,自有催还之意。颔联“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遥传”和“怪”,体现出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也暗示了自己即将归山与舍弟分别的情境。颈联“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写诗人还山后设想的情景。诗人独自在潭边饮酒,想找人在林中下棋却无人相伴。“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描写,“独”和“无人”突出了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离别归山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已经早有体验,因而“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尾联“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仍写还山后设想的情景。诗人在东溪忆弟,只能闲卧对着鸬鹚,此句以景结情,借闲卧对鸬鹚的情景描写,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之情也随着这一情景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间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也含不尽之情,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兄弟务本之言(首二句下)。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首二句下)。以下四句,就将杜陵叟寄来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怪我”句下)。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掷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俱未说出,俱说出矣。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惟开示后人,亦以深悯作者。

明钟惺《唐诗归》

# 前写怀山之由,后写忆弟之意。后半不说还山,径接“独向”云云,盖四句有还山字,言外可以映带耳。古诗“十五从军征”一首亦是此法。

清黄生《唐诗矩》

# 前四山中信,后四是信中语,格法奇绝。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味在酸咸之外。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

# 信口信笔,笔转气转,极幽极隽之作。

清王阮亭《批唐贤三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

下一篇:唐·杜甫《又观打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