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俗吁可怪":这奇异的风俗啊,实在令人觉得奇怪,
"斯人难并居":和这里的人实在难以共同生活。
"家家养乌鬼":家家户户都养着乌鬼,
# 乌鬼:一云:川人呼猪作乌鬼声。一云:夔人呼鸬鹚为乌鬼。一云:峡近乌蛮,俗于正月设牲酒田间,操兵大噪,名养乌鬼,以禳厉气。元稹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则乌鬼乃神名。
"顿顿食黄鱼":一顿又一顿地吃着黄鱼。
"旧识能为态":旧日相识如今也会装模作样,
# 能:一作“难”。
"新知已暗疏":新结识的人已经暗自疏远。
"治生且耕凿":谋求生计,姑且耕种劳作,
"只有不关渠":其他事情就不去管它了。
# 不关渠:不与彼此相关。关:一作“开”。
"西历青羌板":向西经过青羌板,
# 青羌板:即青衣羌坂,唐嘉州地,今四川乐山。板:一作“坂”。
"南留白帝城":向南在白帝城停留。
# 南留白帝城:原注:顷岁自秦涉陇,从同谷县去游蜀,留滞于巫山
"于菟侵客恨":老虎侵犯,引发我客居他乡的愁恨,
# 于菟:一作“谷于”,一作“彀菟”。菟:楚人谓虎为于菟
"粔籹作人情":用粔籹来做人情往来。
# 粔籹:自注:音巨女,见招魂,蜜饵也。
"瓦卜传神语":用瓦片占卜来传达神的话语,
# 瓦卜:荆、湖民俗,疾病不事医药。惟灼龟打瓦,求祟所在,使俚巫治之。
"畬田费火声":烧荒种田,传出火烧的声音。
# 声:一作“耕”。,畬田:即以火烧田。
"是非何处定":是是非非在哪里才能判定呢,
"高枕笑浮生":不如高枕无忧,笑对这人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白描:“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声”,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出当地的风俗和生活场景,不加过多修饰,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对比:“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将旧相识的虚情假意和新结识之人的疏远进行对比,突出人情的淡薄。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当地的各种生活琐事和风俗,如养乌鬼、畬田等,抒发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对当地风俗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无奈与超脱之情。
2. 分段赏析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第一首:首联:“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开篇直接表达对当地风俗的惊讶和与当地人相处的感受,为全诗定下基调,引出下文对风俗的具体描述。颔联:“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具体刻画当地独特的生活习俗,让读者对这种奇异风俗有了直观认识,强化首联“异俗”之感。颈联:“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从风俗描写转向人际关系,体现诗人在异乡的人际交往困境,与上文风俗描写共同营造出一种压抑氛围。尾联:“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诗人以一种自我宽慰的方式,表明自己只求简单生活,不去理会其他烦恼,展现出无奈中的豁达。第二首:首联:“西历青羌板,南留白帝城”,点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后文描述当地风俗和自身感受提供背景。颔联:“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通过老虎侵犯引发客恨和用粔籹做人情这两件事,进一步体现异乡生活的复杂和诗人的烦闷情绪。颈联:“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声”,描绘当地具有特色的占卜和耕种习俗,从文化和生产方式方面展现异乡的独特,强化异乡与诗人原有生活的差异感。尾联:“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诗人面对复杂的异乡生活和难以评定的是非,以高枕笑对浮生的态度,表达出一种试图超脱烦闷的心境,使情感得到升华。
上一篇:唐·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