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入中国":佛教自从传人中国,
"尔来六百年":以来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 六百年: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普遍的传说是始于汉明帝永平年间,但都不甚可信。确有史料可据的,据近代学者考证,应当在汉桓帝延熹以后。从东汉延熹至唐贞元二十年共有六百多年。一作七百年。
"齐民逃赋役":老百姓都通过出家来逃避国家的赋税和徭役,
# 齐民:平民。
"高士著幽禅":高贵的士人也因之而喜爱幽静的禅定。
# 幽禅:幽指幽居;禅即禅定,静思息虑的意思。,著:附着,依附。
"官吏不之制":官吏对此也不加制止。
"纷纷听其然":众人都糊里糊涂地听凭它这样。
"耕桑日失隶":这样下去就使耕桑的农活一天天失去了劳力,
# 隶:氓隶,即农民。
"朝署时遗贤":朝廷和官署也经常遗漏了许多贤才。
# 遗:一作遣。,朝署:朝廷和官署。
"灵师皇甫姓":和尚灵师俗姓皇甫,
"胤胄本蝉联":世代贵族原本世系连贯。
# 蝉联:相继不绝。,胤胄:贵族子孙。
"少小涉书史":从小就涉猎书史,
"早能缀文篇":很早便会写作诗文。
"中间不得意":中途因为遇到了不得志的事情,
"失迹成延迁":因而迷扒踪迹而退归林下。
"逸志不拘教":他散逸的志向不接受礼教的束缚,
# 不拘教:不受礼法的约束。教指名教。,逸志:放纵的志趣。
"轩腾断牵挛":飞黄腾达的理想也与他断绝牵连。
# 牵挛:牵制,约束。,轩腾:犹高蹈。指远避尘世。
"围棋斗白黑":只是在围棋上黑白相争,
"生死随机权":生生死死只是根据自己的机宜和权变。
# 机权:机变。马融《围棋赋》:“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白黑纷乱兮,于约如葛……自陷死地兮,设见权谲。”
"六博在一掷":六博的游戏也只是在一掷之间,
# 六博:古代的一种棋戏,设十二棋子,两人对下,每人六棋。又设五个子,对棋时,掷般成采,才得走棋。一作七博。
"枭卢叱回旋":是枭是卢总在呼叱中回旋。
# 枭卢:六博戏的采名。李翱《五木经》说:五子皆黑者曰卢(最贵采),二白三黑者曰袅(最贵采)。杜甫《今夕行》:“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战诗谁与敌":比赛诗艺又有谁是他的对手,
# 战诗:比赛作诗。战,唐朝人习惯用语,意思是比胜负。
"浩汗横戈鋋":在他的手里仿佛拥有的强大的戈诞。
# 鋋:兵器名,即小矛。,浩汗:气势盛大的样子。
"饮酒尽百盏":喝起酒来能一伙百盏,
# 盏:同“𧣴”。酒杯。
"嘲谐思逾鲜":嘻笑怒骂的嘲谑之思更加地新鲜有趣。
# 谐:一作诣。
"有时醉花月":他有时沉醉在花好月圆的时候,
"高唱清且绵":高昂的歌声清亮而绵远。
# 高唱:美妙的歌唱。
"四座咸寂默":四座的人听着他的歌声都静寂不语,
"杳如奏湘弦":好象在聆听湘灵的瑟弦。
# 湘弦:湘灵弹奏的琴瑟。,杳:深远。
"寻胜不惮险":他探寻名胜不怕艰险,
"黔江屡洄沿":在乌江两岸经常往返。
# 沿:顺流而下。,洄:逆流而上。,黔江:水名,即今贵州乌江流入四川境内的一段。
"瞿塘五六月":瞿塘峡上五六月之际,
# 五六:一作五七。,瞿塘:长江三峡之首,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形势险恶,夏季五六月水涨,尤为行船所忌。
"惊电让归船":天上的惊雷闪电也怨怒他的归舟。
# 让归船:不如顺流而下的船迅疾。
"怒水忽中裂":汹涌的江水从中间裂开,
# 中裂:瞿塘峡口有滟滪堆,于江中心突兀而出,使江水同源分流,裂为二水。
"千寻堕幽泉":船儿一下子如落人万丈深渊。
# 幽泉:深渊。“泉”即渊字,唐人避高祖讳改。
"环回势益急":漩涡的水流越转越急,
"仰见团团天":抬头只能看到圆圆的天空。
# 团团:回环旋转。
"投身岂得计":在这种时候要想托足安身哪儿有办法,
# 投身:掉进江中。
"性命甘徒捐":性命也只能甘心情愿地抛弃在湍急的水流当中。
"浪沫蹙翻涌":惊涛骇浪翻腾不已,
# 蹙:紧急,急迫。
"漂浮再生全":船儿飘浮起来才得到再生的机会。
"同行二十人":但在船上西行的二十个人,
"魂骨俱坑填":都魂骨惧销,变成了黄泉之人。
"灵师不挂怀":灵师对这样的遭遇毫不挂在心上,
"冒涉道转延":又冒犯跋涉在艰险的路途上。
"开忠二州牧":开州、忠州的两位刺史,
# 开忠:开州,治今四川开县。忠州,治今四川忠县。唐时二州并属山南道。开州牧指唐次。次字文编,为侍御史,贞元八年,窦参贬官,他受牵连,出为开州刺史,在巴峡间十馀年不获进用,宪宗继位,始召还。见《旧唐书·文苑传》。忠州牧指李吉甫。吉甫亦因窦参事贬为明州员外长史,后转忠州刺史。
"诗赋时多传":他们所作的诗歌大多流传人世。
"失职不把笔":虽然他们因为遭到贬谪而不把笔写文章了,
# 失职:指从朝官贬任州官。
"珠玑为君编":但所写的象珠玉般的诗却为你编了传。
# 珠玑:比喻诗文之美。这里用来称誉唐次和李吉甫写给灵师的赠诗。
"强留费日月":他们竭力地邀请你留下多住些日子,
"密席罗婵娟":酒席上坐得都很融洽并为你置备了美色。
# 婵娟:美女。,罗:罗列。,密席:贴近而坐。
"昨者至林邑":前些时候你又去了林邑,
# 林邑:隋郡名,唐置林州,治所在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唐德宗贞元末州废。
"使君数开筵":那里的刺史为你多次摆设酒宴。
# 使君: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逐客三四公":外来的客人也有三四个,
# 逐客:被朝廷贬谛到远方任职的人。
"盈怀赠兰荃":都纷纷地赠送了满怀的兰荃香草。
# 兰荃:都是香草名。屈原《离骚》中多用来比喻君子和高洁的品德,这里用来称美赠送灵师的诗。
"湖游泛漭沆":在湖边的游历是泛舟在浩淼的水上,
# 漭沆:水势广大的样子。
"溪宴驻潺湲":溪边的宴席也在潺湲的涧边。
"别语不许出":离别的话语从来不许说出口,
# 别语:告别的话。
"行裾动遭牵":要启行的衣裾也总是遭到牵制。
# 行裾:行指离去;裾,衣袖,衣前襟。
"邻州竞招请":相邻的州县也纷纷来邀请,
"书札何翩翩":翩翩而来的书信多不胜数。
"十月下桂岭":十月的时候他来到了桂岭,
# 桂岭:五岭之一,在今湖南临武县北,相传因山上多桂而得名。见《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七《江南西道·连州·桂阳县》。
"乘寒恣窥缘":那里的天气正是在秋寒的时节才能任意游历。
# 窥缘:观览、攀登。,恣:随意。
"落落王员外":豁达、开朗的王员外,
# 王员外:指王仲舒,当时以吏部员外郎贬任连州司户。墓志云:“所为文章,无世俗气。”,落落:洒脱开朗的样子。
"争迎获其先":争着迎接他而抢在众人的前头。
"自从入宾馆":自从他住人宾馆以来,
"占吝久能专":占据了很长的时间。
# 占吝:占据。
"吾徒颇携被":我们这些人经常沾光,
# 携被:被提携受惠。跟着沾光的意思。
"接宿穷欢妍":而有幸与他在一起畅叙欢乐之情。
"听说两京事":听他说起长安、洛阳的事情。
# 两京:唐朝都长安,称西京;以洛阳为东都,又称东京。
"分明皆眼前":是那样的分明清晰而如在眼前。
"纵横杂谣俗":纵横谈笑间,夹杂着谣曲俗谚,
"琐屑咸罗穿":即使是琐屑的事情也都被他罗列而穿插其中。
# 罗穿:罗列、贯穿。
"材调真可惜":象灵师这样的品质材力真是值得珍惜啊!
# 材调:才气。
"朱丹在磨研":只要多加磨砺就能研丹成朱。
# 朱丹:即朱砂。朱砂经过磨研才能得其用。
"方将敛之道":这样的人正要收容从而教以道理,
"且欲冠其颠":并且将帽子戴在他的头上。
"韶阳李太守":韶阳郡的李太守,
# 韶阳:南朝梁置韶阳郡,治所在今广西象州,至隋开皇中废。唐置韶州(今广东韶关市西),无韶阳。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以为韶阳即韶州。
"高步凌云烟":为了飘逸而有凌云之气。
# 高步:指志气高远。
"得客辄忘食":只要有贵客临门就废寝忘食,
"开囊乞缯钱":打开自己的囊袋送给客人绢帛与钱资。
# 缯:丝织品的总称。,乞:给人钱物。
"手持南曹叙":灵师手持王员外的笔札,
# 叙:文体名,即送别赠言文章。,南曹:本官署名,在选曹之南,故称。唐制,吏部员外郎二人,一人掌判南曹,因又为吏部掌判选院的员外郎的称号。这里是指王仲舒,因他贬谪前官吏部员外郎。
"字重青瑶镌":每一个字都比雕刻在瑶玉上的还要贵重。
"古气参彖系":古奥的气息可与《易经》的象系相比,
# 彖:即《彖辞》、《系辞》,与《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都是解说《易经》的著作,并称《易传》。,参:齐,等同。
"高标摧太玄":高尚的标格也可以把扬雄的(太玄》所比倒。
# 太玄:汉代扬雄模仿《周易》撰写的著作。
"维舟事干谒":他系舟在韶阳干谒,
# 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披读头风痊":李太守读罢笔札仿佛头风病也痊愈了一样。
# 头风痊:《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陈琳传《注》引《典略》说,陈琳为曹操“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
"还如旧相识":把灵师当作过去的老相识一样,
"倾壶畅幽悁":斟酒畅叙幽独的怨忿。
# 幽悁:优郁。,畅:通。,倾壶:犹干杯,形容畅饮。
"以此复留滞":因此而灵师又再一次停留在南方回归北方的座骑,
"归骖几时鞭":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扬鞭启行。
# 鞭:鞭打。,归骖:归马。庚信《李陵苏武别赞》:“归骖欲动,别马将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人抒怀诗。借僧人皇甫灵从贵族子弟转为禅僧的经历,写出了唐代佛教盛行导致赋役流失、贤才隐遁的现象,抒发作者排佛崇儒的思想倾向。
2. 写作手法
铺陈:“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中间不得意,失迹成延迁。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七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以顺叙手法,从灵师年少学识、人生转折到其博弈、饮酒、作诗等日常,层层铺展,细致刻画其性情与经历,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议论:“佛法入中国,尔来七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遗贤。”直接发表见解,指出佛法传入后百姓逃役、人才隐于禅门的现象,批判佛教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抒发排佛崇儒的思想。
3. 分段赏析
“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开篇从佛法传入中国的历史说起,点明六百年来,百姓为逃避赋役投身佛门,高士则寄情禅修。“齐民”与“高士”两类人形成对比,暗示佛法传播背后的社会现实,为灵师出场作背景铺垫。“官吏不之制,纷纷听其然。耕桑日失隶,朝署时遣贤。”继而言官吏对这一现象不加管制,任由发展,导致农耕生产失去劳力,朝廷也时常流失贤才。“日失隶”与“时遣贤”从民生与朝政两方面,写出佛法泛滥对社会的影响,字里行间透着对现实的忧虑。“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介绍灵师姓氏与家世,言其出身名门,自幼涉猎书史,早早便能撰文。“胤胄本蝉联”强调其家族背景,“涉书史”“缀文篇”则凸显其早年的才学,勾勒出灵师非一般僧人的形象。“中间不得意,失迹成延迁。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写灵师中年失意,行踪不定,性情洒脱不受礼教束缚,如骏马奔腾般挣脱世俗牵绊。“不得意”交代其人生转折,“逸志”“轩腾”则生动展现他不羁的个性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围棋斗白黑,生死随机权。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描绘灵师的生活情趣,他爱下围棋,博弈时讲究随机应变;玩六博游戏,一掷定胜负,吆喝之声回荡。“斗”“叱”等动词,让灵师在博弈中的投入与豪迈之态跃然纸上,展现其率真性情。“战诗谁与敌,浩汗横戈鋋。饮酒尽百𧣴,嘲诣思逾鲜。”言灵师作诗无人能敌,笔力雄健如横戈挥矛;饮酒能尽百杯,酒后嘲讽戏谑更见思致新鲜。“战诗”“横戈鋋”以战斗喻作诗,突出其诗才雄健,“尽百𧣴”“思逾鲜”则显其豪放与才思敏捷。“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绵。四座咸寂默,杳如奏湘弦。”写灵师有时醉于花月之下,高声歌唱,歌声清亮绵长,令四座皆寂,如同演奏湘水之弦。“醉花月”营造出浪漫氛围,“清且绵”的歌声与“咸寂默”的听众形成动静对比,凸显其歌声的感染力。“寻胜不惮险,黔江屡洄沿。瞿塘五六月,惊电让归船。”叙灵师不畏艰险寻访胜景,多次沿黔江来回,五六月过瞿塘峡时,连惊电都让归船。“不惮险”体现其探险精神,“惊电让归船”以夸张手法写瞿塘峡之险,也见灵师游历之勇。“怒水忽中裂,千寻堕幽泉。环回势益急,仰见团团天。”描绘瞿塘峡水流湍急,怒水突然从中裂开,仿佛千寻之水坠入幽泉,水流回旋更急,仰望只见团团天空。“怒水”“中裂”“堕幽泉”等描写极富画面感,突出环境之险,也为下文遇险作铺垫。“投身岂得计,性命甘徒捐。浪沫蹙翻涌,漂浮再生全。”写灵师遇险时,本以为性命难保,却在浪沫翻涌中得以生还。“投身岂得计”写其危急处境,“再生全”则具戏剧性,展现灵师命大,也为其冒险经历增添传奇色彩。“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对比同行二十人皆葬身险境,灵师却毫不挂怀,继续冒险前行,道路反而更远。“二十人”与灵师形成生死对比,“不挂怀”“道转延”凸显其胆识过人,对寻访胜景的执着。“开忠二州牧,诗赋时多传。失职不把笔,珠玑为君编。”写开州、忠州的州牧诗赋多有流传,即便失职不再提笔,灵师也为他们编集诗赋。“珠玑”喻指诗赋珍贵,灵师为他人编集,见其对文学的热爱与热心。“强留费日月,密席罗婵娟。昨者至林邑,使君数开筵。”言灵师被强留耗费时日,宴席上有美人环绕,近日到林邑,使君多次设宴。“强留”“数开筵”写灵师受欢迎的程度,也从侧面展现其魅力,宴席场景增添生活气息。“逐客三四公,盈怀赠兰荃。湖游泛漭沆,溪宴驻潺湲。”写被贬的三四位官员,满怀热情赠予灵师兰草,灵师与他们同游湖溪,在潺潺流水边设宴。“赠兰荃”象征情谊,“泛漭沆”“驻潺湲”描绘出游的惬意,画面优美。“别语不许出,行裾动遭牵。邻州竞招请,书札何翩翩。”写离别时不忍说再见,连衣襟都被牵动,邻州竞相招请,邀请的书札纷至沓来。“不许出”“动遭牵”细腻表现不舍之情,“竞招请”“翩翩”则见灵师受人追捧,人缘极好。“十月下桂岭,乘寒恣窥缘。落落王员外,争迎获其先。”写十月灵师南下桂岭,趁寒尽情探寻胜缘,豁达的王员外争先迎接,得以先见灵师。“恣窥缘”见其游兴之浓,“争迎”“获其先”则突出王员外对灵师的敬重与欢迎之态。“自从入宾馆,占吝久能专。吾徒颇携被,接宿穷欢妍。”言灵师入住宾馆后,众人久留不愿离去,“吾徒”携被留宿,尽情欢乐。“占吝”“接宿”写众人对灵师的亲近与依恋,氛围融洽,展现灵师与人交往的魅力。“听说两京事,分明皆眼前。纵横杂谣俗,琐屑咸罗穿。”写灵师讲述两京之事,分明如在眼前,纵论各地歌谣民俗,琐碎之事皆能贯穿。“分明”“咸罗穿”见其见闻广博,讲述生动,体现其见识与口才。“材调真可惜,朱丹在磨研。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感叹灵师才调可惜,本应在仕途施展,如今却为僧。“朱丹”喻仕途,“磨研”指为僧,“可惜”直接表达韩愈对灵师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也暗含对其人生选择的感慨。“韶阳李太守,高步凌云烟。”引出韶阳李太守,言其志向高远如凌云烟。简单几笔勾勒李太守形象,为下文写其与灵师交往作过渡。“得客辄忘食,开囊乞缯钱。手持南曹叙,字重青瑶镌。”写李太守得见灵师便忘了吃饭,开囊拿出缯钱,手持南曹叙,文字贵重如青瑶镌刻。“忘食”“开囊”“青瑶镌”等细节,表现李太守对灵师的敬重与热情,看重其才学。“古气参彖系,高标摧太玄。维舟事干谒,披读头风痊。”赞南曹叙有古人之气,可参《彖》《系》,格调之高胜过《太玄》,灵师停船拜谒,披读之后头风病都好了。“参彖系”“摧太玄”极赞文字水准,“头风痊”以夸张手法写阅读感受,见其对文字的喜爱。“还如旧相识,倾壶畅幽悁。以此复留滞,归骖几时鞭。”言灵师与李太守如旧相识,倾壶畅饮,抒发幽愤,因此再次留滞,不知何时能归。“如旧相识”写情谊投合,“畅幽悁”见其交流深入,结尾以问句收束,留有余韵,表达对灵师行踪的关切。
# 退之送惠师、灵师、文畅、澄观等诗,语皆排斥,独于灵似若褒惜,而意实微显,如“围棋”、“六博”、“醉花月”、“罗婵娟”之句,此岂道人所宜为者?其卒章云:“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于澄观诗亦云:“我欲收敛加冠巾。”此便是勒令还俗也。
宋陈善《扪虱新语》
# 灵尤跌荡,至于醉花月而罗婵娟,此岂佳僧乎?韩公方且欲冠其颠。《赠灵师》云:“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禅。”韩公称士友,虽李翱、籍、湜不过三数篇,或发于记序书尺,惟与僧诗多四十余韵,或四十韵,其间多谑浪笑傲之词,而缁流不悟,往往欲附名集中,以为荣宠,可发千载一笑。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僧行径甚奇,诗却能一一写出。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朱彝尊曰:亦是顺叙铺去,笔力自苍(首二句下)。何焯曰造句警奇(“环回”二句下)。四语是作诗之旨(“材调”四句下)。张鸿曰:写水之洄漩,奇景如绘(“环回”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自昔辟佛者,莫严于昌黎韩于。及读其《送况师》一篇,则有异焉。夫其人舍去父母、兄弟、妻子而从佛,既已叛吾周、孔之教矣;逮其为僧,则又围棋、六博、饮酒而食肉,以干谒招请为事,不更干佛之戒律耶?上之叛吾周、孔,次之干佛之戒律,虽甚工于诗,奚取焉?而昌黎不为之讳,反津津称道不己,何也?
清汪琬《尧峰文钞•草堂合刻诗序》
# 得毋太冗?“耕桑”顶“齐民”来,“朝署”顶“高士”来(“耕桑”二句下)。此段见不独有才调,且兼胆勇(“瞿塘”句至“冒涉”句)。岭外山川,惟天寒乃可经寻(“乘寒”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有此一段,方见其才学,惜流入于异端也(“方将”二句下)。查晚晴曰:叙其生平嗜好技能,拉杂如火,重之以好奇好游,群公爱重,俱非以禅寂之流目之,而归之于才调可惜,敛道冠巾,与起处发论,同归于正。公之不稍假借,往往如此。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退之辟佛,却频作赠浮屠诗。前篇(按指《送惠师》)但叙其放浪山水,后篇则干谒饮博,无所不有。其所以称浮屠者,皆彼法之所戒。良以不拘彼法,乃始近于吾徒,且欲人其人而已,并未睱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也。二僧游走诸方,行止亦略相似,而两作各开生面,绝不雷同,是其匠心布置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公抵排异端,攘斥佛老,不遗馀力,而顾与缁黄来往,乱为作序赋诗,何也?岂徇王仲舒、柳宗元、归登辈之请,不得已耶?抑亦迁谪无聊,如所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故与之周旋耶?然其所为诗文,皆不举浮屠、老子之说,而惟以人事言之。如澄观之有公才吏用也,张道士之有职气也,固国家可用之才,而惜其弃于无用矣。至如文畅喜文章,惠师爱山水,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则乐其近于人情。颖师善琴,高闲善书,廖师善知人,则举其闲于技艺。灵师为人纵逸,全非彼教所宜,然学于佛而不从其教,其心正有可转者,故往往欲收敛加冠巾,而无本遂弃浮屠,终为名士。则不峻绝之,乃所以开其自新之路也。若盈上人爱山无出期,则不可化矣。僧约、广宣,出家而犹扰扰,盖不足与言,而方且厌之矣。
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 顺叙直写,最难气壮而势勇。读此首,方知妥帖工夫,纯从排嵙奡来。
近代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
# 本旨发明在前(“朝署”句下)。此等句法,自韩、孟发之(“溪宴”句下)。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
上一篇:唐·韩愈《秋怀诗十一首》
下一篇:唐·韩愈《从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