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蛩啼复歇":早出来的蟋蟀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
# 蛩:蟋蟀。蟋蟀晴则鸣,雨则歇。古指蟋蟀。也指蝗虫。
"残灯灭又明":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
# 明:亮。,残灯:油将尽的灯。
"隔窗知夜雨":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
# 知:知道。
"芭蕉先有声":因为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
# 先:响起来。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通过蟋蟀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大雨前的宁静而略带闷热的氛围,以屋内灯火的忽明忽暗,进一步映衬出外界风力的变化,预示着天气的转变。通过对雨夜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雨夜的自然景象,蟋蟀的鸣叫、灯火的闪烁、雨打芭蕉的声音,寄托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些景物不仅仅是客观存在,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这些静态的景象构成了雨夜的背景;又有动态的描绘,“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动态的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烘托:诗歌巧妙地采用烘托手法,首二句的铺垫尤为精彩;蟋蟀的“啼复歇”、烛光的“灭与明”,造成大雨前一种朦胧氛围。后两句,雨的介入,也是通过点点滴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使艨胧和迷茫趋向清朗,令人有一种从烦闷中解脱出来的舒畅感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大雨前夕特有的自然现象。先从听觉入手,蟋蟀的鸣声时断时续,预示着闷热天气的持续,增添了一份压抑之感;继而转向视觉,一阵清风掠过,屋内灯火随之忽明忽暗,摇曳不定。这种种迹象,仿佛都在悄然传递着暴风雨即将来临的信息。这一联既是景物的生动描绘,既点明了时间,又勾勒出夜雨将至的景象,同时,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零落之苦,夜深人静,难以入眠。诗歌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前两句的铺垫尤为精妙:蟋蟀的“啼复歇”与烛光的“灭与明”,共同营造出一种大雨前的朦胧氛围。后两句诗,则直接从听觉的角度切入,描写夜雨的降临。“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诗人隔着窗户,仅凭听觉便感知到了夜雨的到来。随后,笔触进一步聚焦于雨声,那是雨点轻轻落在芭蕉叶上,发出的淅淅沥沥的声响,这一笔描绘得极为传神,令人仿佛耳目一新,别有一番风味。雨的出现,通过那点点滴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使得原本的朦胧与迷茫逐渐变得清朗起来,给人一种从烦闷中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舒畅感觉。
4. 作品点评
此诗《夜雨》与《夜雪》可以称姊妹篇。形式一样,均是五绝,对仗工整,用物比较。着眼点一致,皆是凭着主观直觉去发现描写,从屋内写外景,曲折有致。情调相同,孤独寂寞,含蓄深刻。芭蕉听雨入诗,可算白氏之首创。晚唐及宋以后人多用于寄托寂寥的心绪。如林逋的“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欧阳修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生查子·含羞整翠鬟》)。不过这些诗句虽然典雅;但在体验和描摹雨打芭蕉的生动场面上,与白氏相形见绌。而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枯荷易芭蕉,则别出心裁,化而无迹。
# 以蕉叶雨声写愁境,殆始于此,后世诗词多祖之。
近代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原编审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下》
# 作者又有《夜雨》诗:“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二诗构思相同,皆妙于层层烘染,点染得法。
现代西安联合大学教授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
上一篇:唐·刘长卿《寻洪尊师不遇》
下一篇: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