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悲风切":边塞外悲凉的风刮得很是急切,
# 切:凄切。,塞外:长城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交河冰已结":北方的交河水面凌冰已经冻结。
#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百重波":浩瀚的大海掀起了百重的波涛,
# 波:沙丘起伏状。,瀚海:蒙古大沙漠的古称。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曰即今呼伦湖、贝尔湖,或曰即今贝加尔湖,或曰为杭爱山之音译。浩瀚的大海。
"阴山千里雪":阴山周围千里之地铺满了白雪。
# 阴山:山脉名。即今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东北接连内兴安岭的阴山山脉。
"迥戍危烽火":将士们远戍在高高的烽火台上,
# 迥戍:遥远的边戍。
"层峦引高节":一路上层层的山峦引导着高节。
# 高节: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高尚的节操。,层峦:层叠的山峦。
"悠悠卷旆旌":悠悠的长风轻轻地吹卷着战旗,
# 旆旌:泛指旗帜。旆,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旌,羽毛装饰的旗子。,悠悠:悠长,连绵不尽貌。
"饮马出长城":将士们为让马喝水而出了长城。
"寒沙连骑迹":寒冷沙滩上有连绵的骑兵足迹,
# 骑迹:骑马人的足迹。,寒沙:寒冷季节的沙漠。
"朔吹断边声":狂暴的北风吹断了边塞嘈杂声。
# 边声:边人的书信。边境上羌管、胡笳、画角等音乐声音。边防的声势。,朔吹:朔风吹。北风。
"胡尘清玉塞":胡地灰尘凸显出玉门关的寂静,
# 玉塞:玉门关塞的别称。,胡尘:胡地的尘沙。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
"羌笛韵金钲":羌地传来的笛声如呼应着金钲。
# 金钲:金属钲。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韵:和韵。,羌笛:羌族簧管乐器,双管并在一起,每管各有六个音孔,上端装有竹簧口哨,竖着吹。
"绝漠干戈戢":大漠上干戈等武器被藏了起来,
# 戢:收敛。停止。,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指战争。,绝漠:绝无人烟的荒漠。极远的沙漠地区。
"车徒振原隰":只剩下战车震颤摇曳在原野上。
# 原隰:广平与低湿之地。泛指原野。喻中原地区。,振:声震。振旅,班师。,车徒:战车和步兵。车马和仆从。
"都尉反龙堆":将军和都尉们有的返自白龙堆,
# 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反:返。,都尉:官名。略低于将军。汉景帝时改秦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掌管边区军事的官员。
"将军旋马邑":有的凯旋而归自马邑这一战场。
#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州市。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旋:凯旋。
"扬麾氛雾静":高扬的旗子表明战乱停了下来,
# 氛雾:尘氛和雾气。比喻世道混乱或战乱。,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纪石功名立":于是刻石纪功以使功绩不被忘。
# 纪石:刻石。在石头上刻下铭文。纪石勒功。
"荒裔一戎衣":边荒之上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
# 一戎衣:一仗。一场战斗。戎衣,军服,战衣。《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礼记·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云台:汉宫中高台名。汉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荒裔:指边远地区。裔,边沿。
"云台凯歌入":灵武台上传来的凯歌入耳回荡。
# 云台:云,一作灵。灵台,周代台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体边塞诗。全诗通过对塞外风光、行军作战、凯旋庆功等场景的描写,既展现了边塞战争的雄浑激烈,又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宁、将士建功立业的向往,彰显出豪迈壮阔的家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互文:“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运用互文手法,称述将士得胜还朝,罗列边塞地名,增强诗歌真实感与历史厚重感,为后世边塞诗常用手法。象征:“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中,“扬麾”象征唐军旗帜鲜明、威武出战;“氛雾”象征外敌入侵的纷扰,生动展现战争局势,同时借此表达对将士的勉励与自勉。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直绘眼前之景,凛冽寒风裹挟悲怆,交河冰封凝结寒意,勾勒出塞外的肃杀与悲壮。继而“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以雄浑笔触拓展视野,浩瀚沙漠波涛起伏,阴山山脉白雪皑皑,尽显塞外风光的壮阔苍茫,字里行间流露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度与总揽寰宇的非凡格局。“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点明此次出征乃为边境安危,烽火台高耸入云,行军队伍沿层峦而上,似得山川指引,暗含此战顺应天时、必胜无疑之意。“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以旌旗舒展、饮马长城的画面,巧妙呼应诗题,展现出驰骋疆场、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则笔锋一转,描绘出寒沙漫道、朔风呼啸的行军困境,足见征途之艰辛。“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展现唐军抵达之处,蛮夷心悦诚服,边疆重归安宁,凸显唐朝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描绘战争平息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民众欢呼雀跃,充分体现出正义之战深得民心。“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采用互文手法,罗列龙堆、马邑等边塞地名,虽未必与战事直接相关,却以虚实相生之法,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与真实氛围。“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中,“扬麾”象征唐军威武出征,“氛雾”喻指外敌侵扰,借象征手法赞颂将士英勇,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期许与自我勉励。结尾“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以豪迈之语畅想李唐盛世边境安宁、万国来朝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国家强盛、四海归心的宏大抱负,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诗别出心裁,未着墨于刀光剑影的激烈交战,而是以凝练笔触勾勒战争从缘起、推进至凯旋的全过程。诗人以高瞻远瞩的视角谋篇布局,行文从容大气,将塞外风光、行军征途、战后景象层层铺展,结构井然有序。诗歌韵律和谐优美,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既展现出战争的雄浑壮阔,又传达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其以雄浑豪迈的气象,彻底摒弃了六朝以来诗风的绮靡柔弱与宫廷诗的雕琢艳丽,以革新之姿为唐诗发展开辟新境,堪称扭转诗风、引领时代的开创性作品。
# 唐初大雅。
明蒋一葵《唐诗广选卷一》
# 从构意结篇、气度格局而言,李世民此诗显然是仿习隋炀帝杨广的同题之作。
现代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聂永华《武周时期洛阳文学与初唐诗风研究》
下一篇:唐·郑概《状江南·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