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台摇落后":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
#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秋日望乡心":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 日:一作入。
"野寺人来少":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
#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云峰水隔深":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旧垒":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
#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寒磬满空林":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寒磬:清冷的磬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
"惆怅南朝事":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
#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
"长江独至今":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秋日登上南朝古迹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芜之景,体现了古迹的零落、游人罕至的悲凉,营造出一种抚今追昔的深沉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荒凉破败景象的忧思,以及其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
2. 写作手法
起兴: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以台上落叶起兴,看到古台在秋风中凋零破败,触发诗人内心的悲秋与思乡之情,奠定全诗悲凉基调,借眼前景自然引出心中情。拟人: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依”字将夕阳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使其似眷恋不舍古台旧垒,为沧桑变迁叹惋,增添画面的生动感与情感深度,把无情之物写得有情有义。情景交融:从首联的秋景含悲思乡,到颔联以景衬情、冲散乡愁,再到颈联借暮色古台之景抒发身世之感,尾联面对断壁残垣、长江奔流,将历史兴衰、人生坎坷融入景中,全诗处处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贯穿始终,展现诗人复杂深沉心境。以景结情:尾联“长江独至今”,以长江滚滚依旧的景语收尾,在前面抒发惆怅之情后,借景强化历史虚无、人生幻灭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回味思索空间。对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如今的吴公台只剩旧垒,在夕阳下显得破败荒凉,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通过今昔场景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表达出诗人对朝代兴替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便紧扣诗题,统领全篇。诗人以台上纷纷落叶起兴,见景生情,一时间,悲秋之感满溢纸面。秋风呼啸,落叶簌簌,悲凉之意扑面而来。此联中“秋入”二字,有的版本记作“秋日”,或许是为追求对仗工整,毕竟“秋日”与“古台”相对更为齐整。然而,“入”字实则更为妥帖。一来,它紧承上句末尾的时间名词“后”,精准地展现出诗人情思随景致变化的细腻心理轨迹;二来,作为趋向动词,“入”字更具力量,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怅惘,以一种微妙且直击人心的方式传递出来。本就饱受怀乡之苦,令人黯然神伤,又恰逢秋季,这乡愁恰似被秋风秋气重重裹挟,愈发沉重,让诗人难以挣脱。再者,律诗首联本就不拘泥于对仗,用“活”了的“入”字,令句法灵动,毫无板滞之感。颔联笔锋一转,暂搁乡思,将目光投向登台所见景致,令人眼前一亮。上句聚焦近景,寺院隐匿于荒山僻岭之中,人迹罕至。一个“野”字,投射出诗人远离朝堂、仕途失意的苦闷;而“少”字,则暗示其漂泊异乡的孤独。下句转而描绘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清幽静谧,仿若一处能洗净诗人满心烦忧的净土。这一联景中藏情,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虚静散淡的韵味,恰似用那一抹清幽之景,将诗人心中的愁绪悄然洗净、冲淡,甚至让读者一时间都捕捉不到那缕乡愁的影子。颈联笔触陡然浑厚,从个人命运的辛酸,跳跃至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喟。此联继续写景,由远及近,细腻勾勒出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上句绘远景,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弃的营垒寂静无声,唯有悠悠钟磬声,在空林中回荡,仿若时间都为之凝滞,空间亦陷入沉思。诗人用词精妙,“依”字极为传神,饱含韵味,赋予夕阳以人格,仿佛这渐落的残阳,也在为古台、旧垒的沧桑变迁而欷歔感慨、眷恋不舍。若说上句胜在绘形,下句则精于摹声。以“寒”字修饰钟磬之声,巧用通感,将听觉印象转化为触觉感受,又用“满”字强化,写尽凄清孤寂之境。诚如俞陛云所言,轻声吟诵此二句,荒寒之意扑面而来,神韵绝佳。刘长卿曾叹“谪居秋瘴里,夕阳何处归”,这两句看似追思古往,实则难掩身世之痛。尾联转为议论抒情,望着眼前断壁残垣的破败之景,思绪飘飞至南朝的繁华与战乱,满心惆怅。“惆怅”一词,正是全诗主旨所在,明为感慨历史兴衰无常,实则饱含人生坎坷多难的伤感。刘长卿在《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安》里写“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隐隐水漫漫”,那份理想破灭、前途迷茫的凄苦消沉,融入了这吊古伤今的喟叹之中。值得留意的是,“惆怅”及与之相关的诸多意象,如“夕阳”“暮钟”“暮帆”“独鸟”“白发”等,在刘长卿、李端等大历诗人的诗作里频繁现身。尾句“长江独至今”以景语收尾,恰似大江东去,淘尽南朝英雄,沈庆之、吴明彻等人早已难觅踪迹。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依旧夕阳红”,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之感,伴着滔滔江流声汹涌袭来。这不仅是刘长卿的心灵悲歌,更是中唐大历诗人共有的落寞心境的直白袒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精妙地把凭吊古迹与写景思乡两种情愫相互交融,展现出一种对古今兴废的深沉咏叹,意境苍凉而深邃。诗作围绕“远眺”展开,虽着眼于远方景致,然而贯穿其中的主导心境却是“悲秋”。诗人借助对深秋特有景象的细腻勾勒,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社会的洞察以及所处时代的落寞感受,通通熔铸其中,让每一处景语皆含情语。整首诗文辞笔触简洁淡雅,却营造出悠远深沉的意境,不愧是有“五言长城”美誉的刘长卿的佳作,读来韵味无穷,发人深省。
# “独至今”三字极深,悲感不觉。
明钟惺《唐诗归》卷二十五
# 空明萧瑟,长庆诸公无此境地。
清乔亿《大历诗略》卷
# 发句上句点“台”字,下句点“秋日”,“望”字起“登”字意。颔联上句入“寺”字,下句切“远眺”。颈联上句切题意,盖寺为吴公战场也;下句切台上寺,寺在高处,磬声散落,故空林俱满。此联“依”字、“满”字,为炼字法。落句就题意收,盖吴公为陈将,南朝战场今已为寺,故可“惆怅”,惟长江自流耳。此以吊古作收者,下句并切“台上”、“远眺”等字,此结句余意无穷法也。凄清。
唐皎然《诗式》
上一篇: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下一篇: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