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yuán
xí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zhōu
zhú
shuǐ
ài
shān
chūn
liǎng
àn
táo
huā
jiā
jīn
zuò
kàn
hóng
shù
zhī
yuǎn
xíng
jìn
qīng
jiàn
rén
shān
kǒu
qián
xíng
shǐ
wēi
shān
kāi
kuàng
wàng
xuán
píng
yáo
kàn
chù
cuán
yún
shù
jìn
qiān
jiā
sàn
huā
zhú
qiáo
chū
chuán
hàn
xìng
míng
rén
wèi
gǎi
qín
rén
gòng
zhù
líng
yuán
hái
cóng
wài
tián
yuán
yuè
míng
sōng
xià
fáng
lóng
jìng
chū
yún
zhōng
quǎn
xuān
jīng
wén
zhēng
lái
jìng
yǐn
huán
jiā
wèn
píng
míng
xiàng
sǎo
huā
kāi
qiáo
chéng
shuǐ
chū
yīn
rén
jiān
zhì
chéng
xiān
suì
huán
xiá
shuí
zhī
yǒu
rén
shì
shì
zhōng
yáo
wàng
kōng
yún
shān
líng
jìng
nán
wén
jiàn
chén
xīn
wèi
jìn
xiāng
xiàn
chū
dòng
lùn
shān
shuǐ
jiā
zhōng
cháng
yóu
yǎn
wèi
jīng
guò
jiù
ān
zhī
fēng
jīn
lái
biàn
dāng
shí
zhǐ
shān
shēn
qīng
dào
yún
lín
chūn
lái
biàn
shì
táo
huā
shuǐ
biàn
xiān
yuán
chù
xún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走近一看,千家万户掩映在繁花翠竹之中。打柴的人初次向我传告了汉人的姓名,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热情地领我回家,询问外界都城的情况。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只是尘世之心未尽,还思念着故乡的县邑。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我都打算辞别家乡,长久地在此游玩。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却再也分辨不出那仙源究竟在何处了。

逐句剖析

"渔舟逐水爱山春":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

# 逐水:顺着溪水。

"两岸桃花夹古津":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 古津:古渡口。一作“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

# 坐:因为。

"行尽青溪不见人":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 行尽青溪不见人:一作“行尽青溪忽值人”,一作“行尽青溪忽视人”。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

#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山开旷望旋平陆":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 旋:不久。,旷望:指视野开阔。

"遥看一处攒云树":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

#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近入千家散花竹":走近一看,千家万户掩映在繁花翠竹之中。

#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打柴的人初次向我传告了汉人的姓名,

#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未改秦衣服":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

#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还从物外起田园":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 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

# 静:一作“净”。,房栊:房屋的窗户。

"日出云中鸡犬喧":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 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

#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一作“忽”。

"竞引还家问都邑":热情地领我回家,询问外界都城的情况。

# 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都,一作“乡”。,引:领。

"平明闾巷扫花开":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

# 开:指开门。,闾巷:街巷。,平明:天刚亮。

"薄暮渔樵乘水入":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 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

# 去:离开。,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及至成仙遂不还":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 遂:一作“去”。,及至:一作“更闻”。

"峡里谁知有人事":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

# 峡:峡谷。

"世中遥望空云山":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

"尘心未尽思乡县":只是尘世之心未尽,还思念着故乡的县邑。

# 乡县:家乡。,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出洞无论隔山水":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我都打算辞别家乡,长久地在此游玩。

#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

# 不迷:不再迷路。,自谓:自以为。

"安知峰壑今来变":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 峰壑:山峰峡谷。峰,一作岑。

"当时只记入山深":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 云林:云中山林。,几度:一作“几曲”。

"春来遍是桃花水":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

#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不辨仙源何处寻":却再也分辨不出那仙源究竟在何处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桃源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乐府诗。此诗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仙境。开篇以“渔舟逐水”引入,通过“桃花尽日随流水”的绚丽画面,勾勒出桃源的神秘与优美。诗中详细刻画桃源中人的生活场景,“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既保留秦代风俗,又充满和平安宁的氛围。王维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渔人进入桃源的奇幻经历与现实的“人间路绝”对比,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语言上,诗中色彩意象丰富,如“红树”“青山”“碧桃”,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句式错落,韵律和谐,兼具民歌的质朴与文人诗的雅致。全诗通过对桃源仙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隐微反思,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山水诗创作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脱胎于靖节先生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奇谲意境,乃王维少壮之年的倾心之作。时年一十九岁的王维,客居京兆长安,正值唐玄宗开元七年(719)。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亦是一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的叙事咏怀诗。诗中糅合桃源传说与渔人奇遇,借山水行迹之叙、仙凡虚实之辨,勾勒出恍若隔世的隐逸幻境,既承散文叙事之脉,又以诗韵意象升华出世离尘的理想境界,抒写出可遇不可求的怅然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在描绘桃源全景时,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先写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勾勒出远景的开阔与悠远;再写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展现近景的丰富与艳丽。云、树、花、竹,由远及近,相互映衬,层次分明,构成一幅错落有致、美不胜收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桃源景色的立体与深邃。​动静结合​:在展现桃源生活场景时,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描写桃源之夜,“月光,松影,房栊沉寂”,全是静谧的静物,营造出一片安详宁静的氛围;描绘桃源之晨,则是“太阳,云彩,鸡鸣犬吠”,选取动态元素,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热闹画面。一静一动,相互补充,富有情趣,生动地展现出桃源生活的多样与和谐,尽显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采用首尾呼应之法。开头写渔人无意迷路,偶入桃源,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写渔人有意再寻桃源,却遍寻不得,即“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开头与结尾相互映照,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让读者在这种得与失的反差中,生出无限感慨,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开篇以“渔舟逐水”之景破题,远山含黛,近水澄碧,红树灼灼映清波,一叶轻舟摇曳于夹岸桃花间。诗人饱蘸艳丽之色,勾勒出春光烂漫之景,既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的行径埋下伏笔,又将盎然春意与优美诗境融为一体,于绚烂画面中悄然铺陈故事开端。​在画面转换处,诗人巧用“山口”“山开”等概括性语句过渡,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渔人弃舟登岸、穿幽径、入山口,直至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过程。此般描写,如引线穿珠,牵引读者思绪,自然过渡至桃源全景。而描绘桃源全景时,诗人由远及近,先写高树耸入云表,似与蓝天相接,再绘繁花茂竹遍布人家。云树高远,花竹繁盛,相互映衬,和平恬静之气与蓬勃生机跃然纸上,引人遐思,诗韵亦在这虚实相生间流转。随后以“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之句,借人物初见的惊异,暗合“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巧妙引入桃源人事。​第二层:“居人共住武陵源,物外起田园”,此句承上启下,另开新境,点明桃源乃世外田园。继而铺展多幅桃源画卷:夜幕垂落,月光如水,松影婆娑,房栊寂静,一派清幽静谧之景;旭日东升,云卷云舒,鸡鸣犬吠,热闹欢腾之象尽显。夜景取静,晨景取动,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尽显王维诗画交融之妙。​渔人乍至,打破桃源平静。“惊”“争”“集”“竞”“问”等动词连用,将桃源中人初见外人时的惊讶、好奇与热情,以及对故土的关切之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平明”二句紧扣桃源山水之美,续写田园生活之惬意。“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追述桃源来历,叙事简洁;“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则于叙事中融入咏叹,文势跌宕,余韵悠长。​第三层:诗之节奏骤然加快。作者紧扣渔人心理,将其离开桃源时的不舍、怀念时的惆怅,以及再寻时的迷茫,一气呵成。“不疑”六句,既流露出对渔人轻易离开桃源的惋惜,又饱含对那片“仙源”的无限向往。然时光飞逝,旧地难觅,桃源隐匿于云雾深处,唯留一片惘然。​诗之结尾与开篇遥相呼应,起笔写渔人无意迷路得见桃源,终章述其有意寻觅却失之交臂。得失之间,令人喟叹。“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句,笔锋空灵,以迷离之景作结,似那消散在烟雨迷雾中的桃源,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桃源行》以工笔绘景之法,层层铺展桃源幻境,于诗行间构筑水墨长卷,此诚王维“诗中有画”妙诣于少作中的体现。全诗三十二句,或四句一转韵,或六句一换声,平仄相协,韵律流转如环,颇有《诗经》复沓之致。其运笔从容不迫,气格闲雅,铺陈处开合有度,转折处浑若天成,尽显盛唐诗人驾驭长篇歌行的深厚功力,故历代诗家多有激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将幽事寂境,长篇大幅,滔滔写来,只如唐人作《帝京》《长安》富贵气象,彼安得有如此流便不羁?钟云:“不知远”,远近俱说不得矣。写景幻甚(“坐看红树”句下)。钟云:“散”字写景细(“近入千家”句下)。钟云:此处已是绝妙结句,因后一结更妙,故添一段不厌其多(“世中遥望”句下)。钟云:依然就“桃花水”上加“遍是”二字,写出仙凡之隔,又是一世界,一光景。下“不辨”句即从此一字生出。妙!妙(“春来遍是”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质素天然,风流嫣秀,开千古无穷妙境。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 真千秋绝调。此诗亦作三停看。中三章是正面。“不疑”三韵与“山口”一章相准,“当时”二韵对首章。结二句老僧只管看,观之不足,赞之不尽。所以只如此写,如此住,此言外意也,若曰“吾老是乡耳”。七言古诗,此为第一。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多参律句,尚沿初唐体。顾云:叙事展怀,段段血脉,段段景象,亲切如画,殊非人境,令人忘世。流丽醇雅。收尽而不尽。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长篇提缀铺叙,不板不浮,气体入妙。“空论”两句作纽,顾盼前后成章法。回环往复,去路杳然。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初入景光,写来便妙(“行尽清溪”句下)。叙述简尽(“樵客初传”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较胜靖节诗,其叙事转却处圆活人神。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概《状江南·孟秋》

下一篇: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