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xuě
chū
xiāo
qīng
huáng
nèn
tiáo
àn
pān
xíng
shǒu
chǔ
gōng
xiān
chěng
yāo
qīng
míng
dài
lín
guān
dào
wǎn
hán
fēng
qiáo
xiàn
线
zhèng
qiān
hèn
wáng
sūn
guī
yáo

译文

江南江北的积雪刚刚消融,淡淡的鹅黄色悄然爬上柔嫩的枝条。灞水岸边,它已被远行的游子攀折在手中,楚国王宫,它先如舞姬的细腰般轻盈舒展。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柳树临近官道,傍晚时分,伴着微风轻拂过野外的小桥。那如线如丝的枝条啊,正牵动着无尽的愁绪,远行的人啊,回乡的路途多么遥远。

逐句剖析

"江南江北雪初消":江南江北的积雪刚刚消融,

"漠漠轻黄惹嫩条":淡淡的鹅黄色悄然爬上柔嫩的枝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灞水岸边,它已被远行的游子攀折在手中,

"楚宫先骋舞姬腰":楚国王宫,它先如舞姬的细腰般轻盈舒展。

"清明带雨临官道":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柳树临近官道,

"晚日含风拂野桥":傍晚时分,伴着微风轻拂过野外的小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那如线如丝的枝条啊,正牵动着无尽的愁绪,

# 恨:一作曳。

"王孙归路一何遥":远行的人啊,回乡的路途多么遥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是唐代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江南江北雪消后柳树萌发嫩黄枝条的景象;颔联关联灞岸行客折柳、楚宫舞姬腰肢如柳的情景;颈联描绘清明雨中柳立官道、傍晚风中柳拂野桥的画面;尾联以柳丝如线牵起愁绪,感叹游子归乡路远。全诗语言清丽,通过不同场景的柳,寄托了浓浓的离愁别绪与漂泊之思,风格含蓄蕴藉,情感细腻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描写初春柳景。“江南江北”展现广阔地域,“雪初消”点出时节,“漠漠轻黄”描柳叶初生的淡嫩色泽,“惹嫩条”以拟人手法写新绿附着枝条,画面清新,勾勒出柳树萌发的生机,为全诗奠定轻柔基调。颔联“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灞岸折柳”是离别意象,“行客手”显漂泊之况;“楚宫舞姬腰”以柳喻女子身姿,暗含繁华易逝之感,两句借柳串联起了离别与过往。颈联“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描绘不同场景的柳。“清明带雨”写柳在雨中临立官道,添凄迷;“晚日含风”描柳在风中轻拂野桥,增悠然。一凄一悠,既见柳的多样姿态,也暗合游子途中的复杂心境。尾联“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直抒胸臆。“如线如丝”喻柳丝纤细,“牵恨”将柳与愁绪直接相连,“王孙归路遥”点出游子思归之情。柳丝成了牵系离愁的媒介,把对故乡的思念与前路的迷茫托出,情感细腻而深沉,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纶《曲江春望》

下一篇:唐·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