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
·
jiāng
lìng
zhái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nán
cháo
chén
běi
cháo
guī
lái
wéi
jiàn
qín
huái
chí
tái
zhú
shù
sān
zhì
jīn
rén
dào
jiāng
jiā
zhái

译文

南朝的词臣做北朝的客人,回到南朝却只见秦淮河依旧青碧。还有那池台竹树三亩有余,至今人们说那就是当年江家宅第。

逐句剖析

"南朝词臣北朝客":南朝的词臣做北朝的客人,

"归来唯见秦淮碧":回到南朝却只见秦淮河依旧青碧。

"池台竹树三亩余":还有那池台竹树三亩有余,

# 余:馀。

"至今人道江家宅":至今人们说那就是当年江家宅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陵五题·江令宅》是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的最后一首。此诗以江总一生经历为线索,凭吊江令宅,揭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写作上,先从江总视角展现其北归所见秦淮凄凉之景,借景抒情。前两句概括江总经历,后两句写宅园现状。全诗以秦淮碧水等景物,生动体现江总凄凉与诗人惆怅,以小见大,体现高超写作技巧,对历史兴亡进行深刻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陵五题·江令宅》为刘禹锡所写。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金陵作为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此时已荒落,不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有人写了五首关于金陵的《金陵五题》,刘禹锡有感于这座废弃的故都,和作了这组诗,借凭吊江令宅,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借凭吊江令宅,回顾江总从南朝词臣到北朝为官,再归江南的一生经历,描绘了秦淮河畔江令宅今昔变化的景象,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致使南朝灭亡的缘由,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怀以及对唐后期时局动荡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通过讲述江总所处南朝的兴衰故事,来对唐后期的动荡时局进行隐晦的讽刺与警示。对比:将江令宅往昔的热闹繁华与当下的衰败冷落进行对比,凸显历史变迁的巨大落差。借景抒情:描绘秦淮碧水、池台竹树等景色,借此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怅惘以及对时局的担忧之情。

3. 分段赏析

《金陵五题·江令宅》首句“南朝词臣北朝客”,高度概括江总一生经历,点明其身份从南朝陈的词臣转变为北朝隋的官员,为全诗奠定历史兴亡基调。次句“归来唯见秦淮碧”,从江总北归视角出发,以秦淮碧水的依旧流淌,与往昔秦淮河畔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借景抒情,尽显其归来后的凄凉之感,也暗示了朝代更迭的沧桑巨变。后两句“池台竹树三亩余,至今人道江家宅”,描写眼前江令宅如今仅有池台竹树占地三亩多,虽历经岁月,仍被人称作江家宅,以宅之现状的寂寥,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变迁的落寞氛围,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唐后期时局如南朝般动荡的隐忧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怀

4. 作品点评

《金陵五题·江令宅》作为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的收官之作,在文学史上颇具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借古讽今手法运用娴熟,借江总生平及南朝兴衰,隐晦警示唐后期动荡时局。诗中以秦淮碧水、池台竹树等实景,借景抒情,将对历史兴亡的怅惘与对现实的忧虑融为一体,尽显沉郁蕴藉之风。虽无广为人传颂的名句,却以整体的艺术感染力取胜,展现出诗人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力与对时代的责任感,生动体现了刘禹锡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怀古咏史诗的创作树立典范,在唐后期诗坛中独树一帜,深刻反映出时代特征与文人的忧患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名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

宋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

#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石镜寺》

下一篇:唐·孟浩然《江上别流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