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jiāng
tóu
wén
zhú
zhī
nán
rén
xíng
běi
rén
bēi
cóng
xuě
chàng
xīn
zhí
dào
sān
chūn
huā
jìn
shí

译文

日暮江边听唱竹枝,南人欢乐北人伤悲。自从冬天唱起新曲,直唱到春天花落时。

逐句剖析

"日暮江头闻竹枝":日暮江边听唱竹枝,

# 江头:蒋本作“江南”。

"南人行乐北人悲":南人欢乐北人伤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自从冬天唱起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直唱到春天花落时。

#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歌词四首》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学习民歌体所作的一组小诗,此诗是第四首,描绘了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仿当地民间情歌,借女子口吻抒发对爱情的向往,真切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永恒爱美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襄王故宫地”诗意,推测此组歌词作于刘禹锡夔州任上。长庆二年(822年)至长庆四年(824年)刘任夔州刺史。卞孝萱《刘禹锡年谱》系此四首为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作。本首为组诗第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借江畔踏歌的延续性场景,抒写了客居者的深沉孤寂。暗示了异乡人持续累积的羁旅之痛。全诗以乐景写哀,在欢歌的时空延展中,将客子闻歌愈悲的孤寂心境浓缩于“日暮江头”的苍茫意象,终以“花尽时”点破愁绪的永无止歇。

2. 写作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如“南人行乐北人悲”,一方踏歌欢舞(“行乐”),一方触景伤怀(“悲”),以群体之乐反衬个体之哀。对比:“南人行乐北人悲”,空间对比,“南人”(当地青年)与“北人”(诗人自指)形成地域身份对立。

3. 分段赏析

这是组诗《踏歌词四首》的最后一篇。诗人在第三首中已将踏歌狂欢推至高潮,故本诗转而结合自身感受,为组诗写出尾声。首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江头)及事件(闻《竹枝》)。次句承接上文:“南人行乐”指当地青年男女踏歌欢唱《竹枝》;“北人悲”则指作为听者的诗人的内心感受;而时间(日暮)、地点(江头)笼罩双方。“江头”每日皆有“日暮”,此处的“日暮”是特指某一日的“日暮”,还是泛指连续多日的“日暮”?三、四句给出了答案。这点对理解全诗深层意意至关重要。这首诗从艺术表现方面看,此诗时空设计独具匠心。“南”与“北”构成了大空间,而“江头”是包含在“南”范围内的小空间。“雪里”至“三春花尽”是大时间跨度,而“日暮”则包含在大时间之中,指长达四个月里的每个黄昏。这时是与包含“江头”在内的“南”这一空间范围统一的。这一时空发生“南人行乐”与“北人”闻歌而“悲”。“南人行乐”之景作者用前面三首诗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而“北人”之悲却点到为止,自然引发读者联想:“北人”为什么“南”来呢?他在北方境遇如何?他“南”来后为什么不与“南人”同“乐”,反而因歌添愁、见“乐”增“悲”呢?短短四句,凭借时空的巧妙架构,“南”与“北”对照,“悲”和“乐”映衬,给予读者丰富暗示,从而拓展诗意空间,增强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汝询曰:新词歌竟,而不见情人,徒见红霞而闻鹧鸪,其怅望何如?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谢叠山云:“女郎连袂,色必有可观,声必有可听。唱尽新词,而欢爱之情不见,但见红霞映树,闻鹧鸪之声,其思想当何如也?”按古乐府《常林欢》解题云:江南人谓情人为“欢”,故荆州有长林县,盖乐工误以“长”为“常”。谢说为欢爱之情,非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语带风骚。

明唐汝询《唐诗镜》

# 杨慎曰:《竹枝》遗旨,未必佳妙。唐汝询曰:此景是其难为情处。陆时雍曰:语带风骚。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惘然自失,悠然不尽。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踏歌词,每多美人香草之思。此二词之前半首,皆音节谐婉,雅宜雏鬟三五,联臂而歌也。……次首后二句谓楚峡云娇,为襄王之旧地,束素纤腰,迁延顾步,犹如往日宫妆,乃言女郎之身态。二诗为踏歌者写其情状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贯休《读离骚经》

下一篇:唐·朱庆馀《观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