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wé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tiān
mén
jiē
西
wén
dǎo
chóu
shā
xiāng
nán
cháng
ān
chéng
zhōng
bǎi
wàn
jiā
zhī
rén
chuī

译文

在长安天门街的西边,我听到了阵阵捣帛的声音,这声音让我这个来自湘南的游子一整夜都忧愁到了极点。长安城里有着上百万户人家,却不知道是哪一户的人在这秋夜中吹奏起了笛子。

逐句剖析

"天门街西闻捣帛":在长安天门街的西边,我听到了阵阵捣帛的声音,

# 捣帛:指洗衣声。,天门街:承天门街。唐长安宫城南门承天门外之东西大街,称横街,横街之南有南北大街,即承天门街。

"一夜愁杀湘南客":这声音让我这个来自湘南的游子一整夜都忧愁到了极点。

# 湘南客:旅居长客的南方客人。

"长安城中百万家":长安城里有着上百万户人家,

"不知何人吹夜笛":却不知道是哪一户的人在这秋夜中吹奏起了笛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闻笛》是唐代岑参的七言绝句。彼时岑参身处长安,秋夜中天门街西的捣帛声与夜笛,触动了他的情思。这首抒情诗借景抒情,借捣帛声与笛声,既勾起游子对江南水乡的眷恋,又引发闺中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怀念。诗中前两句写捣帛声惹愁,后两句写闻笛添绪。它反映了古代游子与思妇的典型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长安秋夜,诗人于天门街西听闻捣帛声与夜笛的情景,通过这些秋夜的声音,表达了旅居京师的游子对江南水乡的眷恋之情,以及闺中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怀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前两句“一夜愁杀湘南客”直抒胸臆,“愁杀”二字将诗人的痛苦直白展现。

3. 分段赏析

本诗开篇运用闻声生情之法,诗人于秋夜听闻捣帛声,便觉“愁杀”。“愁杀”二字,饱含着诗人对思妇的深切怜悯,以及自身仕途不顺的失意、对家乡的眷恋等复杂情愫。为何捣帛声能引发如此浓烈的愁绪?寒秋时节,思妇捣帛是为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征衣的前奏,其间蕴含着无尽的思亲之情。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将思妇捣衣念亲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真挚感人。故而,诗人听闻捣帛声,又怎能不“一夜愁杀”。此外,诗人采用无定指的表现手法,在描绘闻捣帛声之际,又提及夜笛之音。所谓无定指,即既未指明夜笛由谁吹奏,也未点出所奏何曲。然而,其精妙之处在于看似无定指却又有所指。当把“百万家”与“不知何人吹”联系起来看,不就意味着百万家中皆有可能有人吹笛吗?而将夜笛声与捣帛声相勾连,笛曲所蕴含的情感与内容便也能心领神会了。

4. 作品点评

从全诗观之,其精妙之处在于,诗人虽描绘了捣帛与吹笛这不同的声音,却始终围绕同一主题与情调展开。诗人借聆听这两种声音,将自身主观情感与思妇、征人的愁苦巧妙交融。从诗歌结构的前后关联来看,前两句“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直截了当地点明“愁杀”之情,情感表达直白而强烈。而后两句“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则转而委婉含蓄。未明言愁绪,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愁意叠加。其韵味潜藏于文字之外,细品之下,有无尽滋味;深入思索,更觉意蕴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感镜》

下一篇:唐·杜甫《自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