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画扇出帷来":莫要将那画扇带出帷房来,
# 画扇:彩绘的长柄团扇。,将:持。
"遮掩春山滞上才":它遮挡住了你姣好的面容,让我这有才华之人难以获得灵感,写不出却扇诗。
# 滞上才:使才能出众的新郎诗思迟滞,不得为却扇诗。,春山:指眉。
"若道团圆似明月":若说这圆如满月的团扇象征着夫妻团圆美满,
# 团圆似明月:指圆形的画扇。
"此中须放桂花开":那么,这如同明月的团扇之中应当让桂花开放。
# 放桂花开:指让新妇露面,供新郎折取,亦兼寓桂花高第的祝愿。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描绘了婚礼上却扇这一独特场景,通过诗人对画扇遮挡新娘面容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新娘揭开面纱、展露真容的期待。以诙谐口吻嗔怪画扇阻碍创作,侧面烘托出新娘的美丽,引发读者对新娘面容的好奇。后两句巧用月圆象征夫妻团圆的意象,借月中应有桂花委婉暗示新娘移开扇子,尽显俏皮,表达了对新人婚姻美满的祝福,营造出婚礼场合独有的喜庆与趣味氛围。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画扇”借代新娘手中用以遮面之物,同时“画扇”在古代文化语境中也象征着女性的娇羞与神秘。“明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是婚礼吉祥寓意的体现,“桂花”则象征着新娘的美丽与美好,通过这些借代与象征手法,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为含蓄委婉。双关:“团圆似明月”一句,既指团扇形状如同明月般圆润,又暗喻夫妻二人婚姻生活将如明月般圆满。这种双关手法,将扇、月、人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既贴合婚礼主题,又为诗歌增添了趣味性与深意。烘托:开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诗人没有直接描绘新娘的美貌,而是通过嗔怪画扇遮挡住新娘面容,致使自己这位“上才”灵感受阻,无法创作却扇诗,以此从侧面烘托出新娘的美丽动人,引发读者对新娘真容的强烈好奇,让新娘的形象在这种侧面渲染中愈发引人遐想。借景抒情:后两句“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诗人借助月圆这一自然景象,月圆在传统意象中象征着夫妻团圆,而月中又应有桂花开放。诗人借这一景,委婉地暗示新娘应移开扇子,将自己对新娘揭开面纱的期待以及对新人婚姻美满的祝福之情,巧妙地融入到对这一景象的描述中,情景交融,既富有诗意又尽显俏皮,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生动。
3. 分段赏析
首句“莫将画扇出帷来”,诗人以一种略带焦急的语气,直接向新娘发出呼吁。在婚礼的热闹氛围中,众人都期待着新娘揭开神秘面纱,诗人更是希望新娘不要将画扇带出帷房,因为这扇子遮挡住了新娘的面容。次句“遮掩春山滞上才”,“春山”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眉毛,这里指代新娘的面容。诗人诙谐地表示,新娘的面容被遮挡,让自己这位“上才”(有才华之人,此处是诗人自谦又略带调侃之语)难以获得灵感,无法创作出精彩的却扇诗,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幽默与风趣。第三句“团圆似明月”,既描绘了团扇的形状,又紧扣婚礼夫妻团圆的美好寓意。末句“此中须放桂花开”,则以月中桂花作比,暗示新娘若想实现如明月般圆满的婚姻,就应当放下扇子,展现出自己如桂花般娇美的容颜。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将扇、月、人三者自然融合,既富有诗意,又充满生活情趣。
上一篇:唐·许浑《送杜秀才归桂林》
下一篇:唐·李商隐《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