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水寒于江":桂海的水,比江水还更寒冷,
# 江:长江。,桂水:桂海,南海的别称。诗人这时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中。桂州亦近海。
"玉兔秋冷咽":月亮中的玉兔儿,也在深秋的清寒中幽咽无声。
# 冷咽:寒颤噤声。咽:寒战。,玉兔:指月。
"海底觅仙人":我来到海中寻觅仙人,
# 海底觅仙人:此指求仙可望而不可即。
"香桃如瘦骨":只见到桃树枝叶凋零,像一簇簇枯瘦的骨头。
# 香桃:蟠桃。指不死之药。似讽皇帝的求仙。
"紫鸾不肯舞":紫鸾也被冻僵而不能舞了,
# 紫鸾: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神鸟,善舞。
"满翅蓬山雪":它的翅膀上积满了蓬山的冰雪。
# 蓬山:指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借得龙堂宽":在海中借得宽阔的龙宫居住,
# 龙堂:龙宫。指海龙王的殿堂。暗指宫廷。
"晓出揲云发":清早起来就梳弄自己浓密的头发。
# 揲云发:估量头发的多少,这是惟恐如云之密发疏落而渐老。揲:用手抽点成批或成束物的数目。云发:指年轻时如云般浓密的头发。古人常以发的疏密来表示人的年纪。
"刘郎旧香炷":汉武帝刘彻敬礼拜神仙的香炷还在,
# 香炷:线香。炷:线香。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焚香等待西王母到来。,刘郎:指汉武帝刘彻。
"立见茂陵树":但不多久,就见到茂陵的墓树已长成了。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长安市郊。
"云孙帖帖卧秋烟":汉武帝的子子孙孙,现在都服服帖帖地长眠在秋烟弥漫的原野中,
# 卧秋烟:形容长眠地上。,帖帖:安静帖服之状。,云孙:指汉武帝的后代子孙。
"上元细字如蚕眠":那些上元真经的细字,像黑压压的蚕子般眠缩着。
# 蚕眠:形容用蚕书体写成的经书上的字形。,细字:指上元仙人经书上的字。,上元:上元夫人,女仙。据说是老子的弟子。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想象求仙场景及汉武帝身后凄凉景象,借古讽今地批判帝王求仙之举,表达了对统治者虚妄荒诞行径的讽刺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玉兔秋冷咽”以“玉兔”喻秋月,其“冷咽”如人呜咽,赋予月光凄冷情态;“香桃如瘦骨”将桃枝嶙峋比作“瘦骨”,直观展现求仙无果的荒芜;“上元细字如蚕眠”以“蚕眠”喻仙经闲置,消解其神圣性,暗指帝王迷信徒劳。双关:“云孙帖帖卧秋烟”中“云孙”双关,既指汉武帝后世子孙,亦暗指效仿汉武求仙、死于丹药的唐武宗,两代帝王皆因痴迷仙道终成枯骨,一语道破求仙者的共同悲剧。借古讽今:全诗以汉武帝求仙典故为核心,如“刘郎旧香炷”写其燃香迎仙终剩茂陵荒树,影射唐武宗宠信赵归真等道士、服食丹药致死的现实;“云孙”句更将汉武子孙与武宗并置,批判唐朝五代帝王步汉武后尘,借历史荒诞事,刺当下虚妄行,含蓄而尖锐。用典:“海底觅仙人”巧用《史记・封禅书》中渤海三神山典故,原记载方士称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有仙人与不死之药,却“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作者借此典,将唐武宗求仙比作在海底寻觅虚幻的仙人,以神山难觅的虚无,暗喻帝王追求长生不过是徒劳,讽刺其迷信仙道的荒诞。
3. 分段赏析
“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两句以如水的桂影和玉兔喻月光。“寒于江”“秋冷咽”极言秋月寒光冷峻,因武宗下葬于会昌六年八月,这两句既点出这一时间,又以广寒仙境的阴森难近作为全诗发端,为求仙的虚妄氛围埋下伏笔。此处以“桂水”代指月宫之水,与“江水”形成寒暖对比,“冷咽”以拟人手法,生动展现出秋月的清冷孤寂,奠定全诗幽冷基调。“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化用《史记・封禅书》中“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三神山反居水下”的方士之说,写求仙需至海底,暗合汉武帝求仙典故。“香桃如瘦骨”则借用《汉武帝内传》中王母赠桃、“帝食辄收其核”欲栽种的情节,以栽种仙桃喻帝王求仙之举,用桃树枝干“瘦骨嶙峋”的意象,讽刺求仙行为如同缘木求鱼,终将因根基虚妄而一无所成,将神话中的仙果转化为现实中枯竭的象征,尖锐揭露求仙本质的荒诞。“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想象仙鸟紫鸾因居于水下蓬山,翅覆蓬山之雪而无法起舞。“满翅蓬山雪”以冰天雪地的冷寂画面,既喻仙路被阻隔的困境,亦如材料所言“以冰天雪地喻仙境即死境”,暗示帝王向往的长生之境不过是被冰雪封冻的死亡陷阱,紫鸾的“不肯舞”更以仙鸟的拒绝姿态,隐喻天命难违、仙术不可恃的境遇。“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暗指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等人事。“龙堂宽”喻其随便出入宫掖,“揲云发”借指盘髻束发的道士形象,此句以“借得”二字暗藏讽刺,将道士依附帝王、狐假虎威的姿态勾勒殆尽,同时“晓出”的时间节点与“云发”的飘逸意象形成反差,暗示方士晨起梳理的仙风道骨下,实则是干预朝政的世俗算计,隐含对武宗沉溺方术、近佞远贤的批判。“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以“刘郎”代指汉武帝刘彻,化用其“燔百和之香”迎候王母的典故,对比如今茂陵唯有松柏矗立的景象。“旧香炷”的虚渺与“茂陵树”的实存形成强烈反差,香烬烟灭象征求仙努力的徒劳,而陵墓树木参天则喻指帝王肉身的速朽,正如材料所言“以汉武求仙不得,空留青塚比附武宗”,巧妙将历史典故与现实讽喻交织,道尽帝王妄图超越生死的可笑。“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中“云孙”双关,既指汉武帝后世子孙,也暗指武宗,因其“生前于武功游猎及迷惑仙道方面与汉武极为类似,并且又是步其祖父李纯(宪宗)后尘,死于服食仙药”。“帖帖卧秋烟”写多代帝王陵墓紧贴茂陵、安眠于秋烟寒露的景象,形成“求仙者皆成枯骨”的集体隐喻;“上元细字如蚕眠”则言当年上元夫人传授的六丁、灵飞等细字仙经,如同眠蚕般搁置无用,以“如蚕眠”的鲜活比喻,将仙经的神圣性消解为尘世的闲置物,彻底否定仙术的价值,坐实全诗对帝王迷信的批判主旨。
4. 作品点评
唐代自元和年间起,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新乐府,是一种“直而径”的浅近平易诗体。而李贺、李商隐则在诗体上竭力摹仿楚辞,于意境上力求深刻新异。李贺的乐府诗作瑰丽诡谲、荒诞奇幻,深得楚辞之境界;李商隐的诗作则隐微艳丽,最得楚辞之体式。李商隐的《海上谣》全篇借助历史借代比附手法写成,以汉武帝沉迷仙道的故事暗指当时的武宗,深合楚辞借事比附、讽谏时政之体式。与此相应,在语言表达上多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亮用“桂水”“玉兔”,描述道士用“揲云发”。语言既含蓄委婉,微妙之意又蕴含其中。至于以“香桃如瘦骨”比喻仙药,以“上元细字如眠蚕”比喻道教经典,若非熟悉道家典故且具备娴熟驾驭语言能力之人,实难做到。此诗全篇由典故、意象堆砌而成,故而其主旨意趣隐晦深微。
# 讽求仙也。月中桂冷,海底桃枯,神仙何在?骖鸾驭龙,徒虚语耳。且刘郎既葬之后,又经几叶云孙卧秋烟,言同归陵墓中也。当日上元夫人,虽有蚕书往来,岂足信耶?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当水寒秋冷时,求仙海上,而仙不可得,不过于龙堂中欢娱美色而已,安得不速死乎?此刺世之好求仙者,非刺汉武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谓敬宗好仙也。按史:道土赵归真说上以神仙,上信用其言。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非讽求仙,盖叹李卫公贬而郑亚渐危疑也。“桂水”二句,借月宫以点桂林。“海底”六句,指卫公贬潮州滨海地矣……云孙比郑亚,君相擢用之庶僚,犹高曾之有云仍,“卧秋烟”者,失势而愁惧。“上元”句喻卫公之相业纪在史书。
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
# 此在桂管自伤一生遇合得失而作。首二句叙子身远客冷落可怜景况。“海底”二句,言沉沦使府,无异海底……“刘”二句,追慨故君……“云孙”自寓,义山系本王孙。细字、蚕眠,比己文章。
清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
# 朱彝尊曰:义山学杜者也,间用长吉体作《射鱼》、《海上》、《燕台》、《河阳》等诗,则多不可解。飞卿学李者也,即用太白体作《湖阴》、《击瓯》等诗,亦多不可解。疑是唐人习尚,故为隐语,当时之人自然知之。传之既久,遂莫晓所谓耳。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辑评》
# 此及下《李夫人三首》、《景阳宫井双桐》,总长吉体耳。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姚培谦曰:讽求仙也。月中桂冷,海底桃枯,神仙何在?骖鸾驭龙,徒虚语耳。且刘郎既葬之后,又经几叶?“云孙卧秋烟”,言同归陵墓中也。当日上元夫人虽有蚕书往来,岂足信耶?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