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iū
shù
xīn
xiāng
diào
zhǎn
xīn
huā
ruǐ
wèi
yīng
fēi
zuì
fēng
chuī
jìn
rěn
xǐng
shí
mén
wài
lái
shā
tóu
jiàn
yǎn
xiāng
cāi
jīn
hòu
zhī
rén
lái
bǎi
huí
shù
chūn
sǔn
mǎn
lín
shēng
chái
mén
yǎn
duàn
rén
xíng
huì
shàng
fān
kàn
chéng
zhú
zhì
cóng
chēn
chū
yíng

译文

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逐句剖析

"楸树馨香倚钓矶":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

# 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楸树:《尔雅》:“椅梓。”郭璞注:“即楸也。”陆玑《诗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本草图经》:“梓木似桐而叶小花紫。”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

"斩新花蕊未应飞":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 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斩新:崭新。

"不如醉里风吹尽":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

# 风吹:一作“春风”。

"可忍醒时雨打稀":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 可忍:哪忍。可:一作“何”。

"门外鸬鹚去不来":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

# 去:一作“久”。,鸬鹚:水鸟名。又叫鱼鹰。

"沙头忽见眼相猜":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 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猜:周弘正《斗鸡》诗:“少壮摧雄敌,眄视生猜忌。”此猜字所本。,沙头:岸头。

"自今已后知人意":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

# 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无数春笋满林生":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

"柴门密掩断人行":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 密掩:紧闭。

"会须上番看成竹":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

# 看:看守。,上番:轮番。,会须:定要。

"客至从嗔不出迎":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 从嗔:任客嗔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由三首绝句组成,分咏楸花、鸬鹚与春笋。第一首借“楸树馨香”暗写落花,以“不如醉里风吹尽”直抒惜花之痛;第二首以“沙头忽见眼相猜”描摹与鸬鹚久别重逢的惊喜,叮嘱“一日须来一百回”尽显亲昵;第三首写“无数春笋满林生”,以“柴门密掩”“客至从嗔”的决绝行动,表护竹成林之志。全诗通过惜花、爱鸟、护竹三事,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凝练于质朴语言中,善用移情(如鸬鹚“知人意”)、对比(醉里醒时对落花的不同心境)等手法,于平凡物象中寄寓物我交融的哲思。近代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正因其诗中无处不显对生命与自然的至情至性。此组诗语言浅近如话,却以白描传神、虚实相生之笔,开掘出深邃的情感境界,堪称杜甫晚年草堂诗中“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组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春,杜甫寓居成都草堂。安史之乱后,诗人历经流离,暂得栖身蜀地。远离战火的乡野生活中,江畔花树、林间新竹成为其心灵寄托。诗中“楸树”“鸬鹚”“春笋”皆草堂周边寻常风物,杜甫借此抒写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与对自然生命的敬畏,既是对乱世中短暂安宁的深情记录,亦暗含护佑美好事物免遭摧折的隐微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属田园咏物诗。三首诗分咏楸花、鸬鹚、春笋,通过“惜花”“亲鸟”“护竹”三个生活片段,展现诗人与自然万物共情的博大胸怀。第一首以“醉里风吹尽”的假想避痛,写对繁花易逝的怜惜;第二首以“眼相猜”“须来一百回”的痴语,写与鸬鹚的患难之交;第三首以“密掩柴门”的决绝,写育竹成林的执着。全诗借草木鸟禽之态,传递诗人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深刻体悟,物我交融中尽显仁者境界。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第一首“斩新花蕊未应飞”实写眼前花,“醉里风吹尽”虚写想象中的落花,以虚实交织强化惜花之痛。用典:第三首暗引晋代王徽之爱竹典故,反写“主不迎客”,凸显诗人爱竹之深超越传统雅士趣味。对比:第一首“不如”与“可忍”对比醉醒心境,情感层层推进,将惜花之情推向极致。借物抒情:第二首赋予鸬鹚拟人化特征,"知人意""须来"将人类情感投射于自然生物。直抒抒情:第一首后两句"不如醉里风吹尽,何未醒时雨打稀"直接剖白内心,以"不如""何未"等决断性词语强化情感宣泄力度。

3. 分段赏析

杜甫《三绝句》以花、鸟、竹为媒介,在寻常风物中寄寓深沉的生命哲思。首章咏楸花,起笔“楸树馨香”以嗅觉意象勾连花开之盛,却陡转“斩新花蕊未应飞”虚写凋零,将目睹残红的痛楚藏于揣测新蕊未落的婉曲笔法中;后联“醉里风吹尽”与“醒时雨打稀”以醉醒状态的对立,剖露宁陷混沌避痛、难逃清醒直面凋零的矛盾心理,借落花意象暗喻盛衰无常的乱世之悲。次章绘鸬鹚,“去不来”三字凝缩久别之憾,“沙头忽见眼相猜”以恍惚疑真的神态,摹尽战乱中重逢的惊悸与脆弱;末句“一日须来一百回”以拟人化痴语,将鸟的“知人意”升华为对安定陪伴的渴求,荒诞叮嘱间尽显孤寂心绪。末章写春笋,“无数”“满林”叠词渲染蓬勃生机,“柴门密掩”“客至从嗔”以隔绝外界的守护姿态,将爱竹之意化为偏执行止;诗中反用王徽之典故,以“主拒客”的颠覆性抉择,凸显对生命蜕变的虔诚——闭门非为疏离人世,而是以孤守换取新竹成林的希望,在卑微春笋中投射对精神气节的坚守。三诗贯穿“避实就虚”的笔法:花落藏于未落之猜,鸟情隐于天真之嘱,竹志显于反常之举,于传统咏物框架中注入沉郁顿挫的个体生命体验,朴拙言语间涌动山河破碎下的痛切与倔强。

4. 作品点评

杜甫《三绝句》以“春笋护竹”的独特视角开创了托物言志的新范式。全诗由笋及竹,以“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象行为取代抽象抒情,将爱竹之情转化为守护生命成长的执着姿态,开创了“以行写志”的抒情范式。诗中“会须上番看成竹”暗合唐代川地“头茬笋最宜成竹”的农耕智慧,既显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又以“上番”之重强调培育理想人格的迫切性,使护笋之举升华为精神坚守的隐喻。明代胡夏客评其“主不迎客”的构思“用意亦巧”,既反用王徽之访竹典故,又以疏离姿态重构物我关系,在竹文化的传承中注入深沉的生命哲思。全诗语言质拙如田家语,“无数”“满林”的叠词强化视觉冲击,“密掩”“从嗔”的动词链构筑行为张力,于平淡处见奇崛,将日常琐事提炼为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彰显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此诗不仅拓展了竹意象的审美维度,更以“闭门护笋”的决绝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斩新花蕊未应飞“,非“斩“,字不能形容其新。

明文学家胡震亨《唐音癸签》

# “楸树”三绝句,格调既高,风致又韵,真可一空唐人。

明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

# 《三绝》与《七绝》(指《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直开宋、元家数。

清历史学家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棠《宿华山》

下一篇:唐·羊士谔《题枇杷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