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ūn
lái
cháng
zǎo
yōu
shì
xiāng
guān
tiē
shí
fáng
tuí
àn
kāi
lín
chū
yuǎn
shān
qiū
cáng
zhé
huǎn
yǒu
pān
tóng
lái
chéng
shì
píng
zhōng
jiǔ
huán

译文

春天到来我常早早起床,幽静之事与我多有牵绊。贴石加固以防河岸崩塌,开辟树林以远眺远山。一座小山藏着曲折路径,我缓缓步行时有攀登。童仆从城市归来带消息,瓶中装着酒一同返还。

逐句剖析

"春来常早起":春天到来我常早早起床,

"幽事颇相关":幽静之事与我多有牵绊。

"帖石防隤岸":贴石加固以防河岸崩塌,

# 隤:下坠也。

"开林出远山":开辟树林以远眺远山。

# 开林出远山:隋炀帝诗:“云散远山空。”

"一丘藏曲折":一座小山藏着曲折路径,

# 一丘:指草堂。班固书:“严子栖迟一丘之中,不易其乐。”张缵启:“至于一丘一壑,自谓出处无辨。”王褒《四子讲德论》:“曲折不失节。”

"缓步有跻攀":我缓缓步行时有攀登。

# 缓步有跻攀:《战国策》“缓步以当车。”方虚谷曰:杜此等诗,乃晚唐之祖。千锻百炼,似此者极多。尾句别换意,亦晚唐所必然者。

"童仆来城市":童仆从城市归来带消息,

"瓶中得酒还":瓶中装着酒一同返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起》诗杜甫所作的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春日早晨的田园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宁静、和谐与满足。诗人以早起习惯呼应春时生机,借"幽事"展现超脱世俗的自然情怀。其"帖石""开林"等劳作既显改造自然的智慧,又暗含守护生态的深意;"一丘藏曲折"以地形隐喻人生况味,"缓步跻攀"则凸显从容处世之姿。末句以童仆携酒归来的生活细节,将个人修为延展至人情温度,在物质满足中升华出精神欢愉的隐逸意境,整体传递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与淡泊自适的生活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帖石防隤岸”(加固河岸的静态场景)、“开林出远山”(远山的静态美景),也有动态的描写,如“缓步有跻攀”(诗人漫步山丘的动态画面)、“童仆来城市”(童仆往返城市的动态情节)。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2. 分段赏析

开篇即点明时节为春,且诗人有早起的习惯。这里的“常早起”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细节的敏感关注。“幽事颇相关”中的“幽事”可能指的是与自然环境、田园生活相关的事情,诗人对此充满兴趣,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这两句具体描绘了诗人在春日早晨所做的活动。他可能在河岸边用石头加固河岸,以防水土流失(帖石防隤岸),同时也可能在林中开辟出一条小径,以便远眺远山(开林出远山)。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爱护和改造,以及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一丘藏曲折”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地形的复杂多变,同时也隐含了人生的曲折与不易。“缓步有跻攀”则表现了诗人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地形中,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步伐,不急不躁,享受着攀登的乐趣和沿途的风景。最后两句将笔触转向了人与人的交往,以及生活中的简单快乐。童仆从城市归来,带着酒瓶,意味着诗人与朋友或家人的相聚时光即将开始。“瓶中得酒还”不仅暗示了物质的收获,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共享美酒,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钓车》

下一篇:唐·韩偓《复偶见三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