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ī
jiān
dōng
guī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1
zhī
jūn
běn
shì
yān
xiá
bèi
jiàn
yīn
lái
chéng
què
jiān
shì
piān
lín
lài
xiān
yóu
duō
zài
míng
shān
zǎo
wén
shī
chuán
rén
biàn
xīn
míng
dào
chù
xián
chóu
chàng
tíng
xiāng
sòng
yún
zhōng
shù
tóng
pān

译文

我知道您本就是喜爱烟霞、寄情山水的高士,因被举荐才来到这京城之中。您家的世业偏偏靠近那七里濑的优美山水,而您求仙访道的游历大多在四明山。早已听闻您的诗句在世间广泛流传,如今刚获得科名,到各处都能安闲自在。此刻,我在灞亭满怀惆怅地与您送别,此后,您如云中琪树般高洁的境界,我便难以再一同攀附追寻了。

逐句剖析

"知君本是烟霞客":我知道您本就是喜爱烟霞、寄情山水的高士,

"被荐因来城阙间":因被举荐才来到这京城之中。

"世业偏临七里濑":您家的世业偏偏靠近那七里濑的优美山水,

"仙游多在四明山":而您求仙访道的游历大多在四明山。

"早闻诗句传人遍":早已听闻您的诗句在世间广泛流传,

"新得科名到处闲":如今刚获得科名,到各处都能安闲自在。

"惆怅灞亭相送去":此刻,我在灞亭满怀惆怅地与您送别,

"云中琪树不同攀":此后,您如云中琪树般高洁的境界,我便难以再一同攀附追寻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施肩吾东归》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作为送别友人施肩吾东归而作,主题围绕对友人的了解、赞赏与惜别之情展开。以“烟霞客”点明友人本性质朴、热爱自然,借“城阙间”“七里濑”“四明山”等地点,串起友人的经历,用“诗句传人遍”“新得科名”展现其才华与际遇,最后以“惆怅灞亭送”“琪树不同攀”抒发不舍。善用典故、意象渲染。从背景、才华、送别层层推进。作品语言质朴真挚,将送别情与对友人的认知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张籍创作。该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后,施肩吾在长安考取进士后,因不满朝廷腐败,拒绝赴任江西观察使,转而返乡隐居修道。张籍与施肩吾交好,欣赏其才学与品性,在施肩吾决定东归之际,于长安灞桥亭设宴送别,感慨友人的选择与二人即将分离,遂写下此诗赠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七言律诗。介绍了友人施肩吾本是喜爱烟霞、寄情山水的高士,因被举荐来到京城,其家室世业靠近七里濑,求仙游历多在四明山,早有诗句广泛流传,新得科名却能安闲自在。在灞亭送别时,诗人满怀惆怅,感慨此后如云中琪树般高洁的友人,自己难以再一同攀附追随,写出对友人的赞赏、惜别之情,及对友人选择隐居的理解与怅惘。

2. 分段赏析

首联“知君本是烟霞客,被荐因来城阙间”,开篇点明友人身份,“烟霞客”三字,将施肩吾热爱自然、超脱尘世的品性精准概括,仿佛友人自带山水间的灵秀之气。“被荐来城阙”则转折入现实,说明友人因才华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一喧嚣之地,一“本”一“因”,对比出友人本性与现实际遇的冲突,为后文写其东归埋下伏笔,也让读者初窥诗人对友人的了解与理解。颔联“世业偏临七里濑,仙游多在四明山”,承接首联,具体展开友人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世业临七里濑”,展现友人家庭与山水胜地的关联,暗示其受自然熏陶的成长环境;“仙游多在四明山”,突出友人对求仙访道、游历山水的热衷,“多”字强调频率,让友人“烟霞客”的形象更具体。两句从生活根基与兴趣追求,深化友人的超凡特质,也暗含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熟悉与赞赏。颈联“早闻诗句传人遍,新得科名到处闲”,转向对友人才华与处世态度的描绘。“早闻诗句传人遍”,从外界反响侧面烘托友人诗才之高,声名远播;“新得科名到处闲”,写友人新获科名却不汲汲于功名,依旧保持安闲自在的心境,“闲”字凸显其超脱世俗的襟怀,与首联“烟霞客”呼应,诗人对友人的欣赏与推崇溢于言表。尾联“惆怅灞亭相送去,云中琪树不同攀”,收束全诗,聚焦送别场景与情感。“惆怅灞亭送”,直接抒发送别时的怅惘,灞亭作为古代送别典型地点,增添离愁别绪的厚重感;“云中琪树不同攀”,以“云中琪树”喻友人如仙境珍树般高洁,“不同攀”则道尽诗人对友人即将远离、难以再并肩同行的失落与不舍,将送别之情升华为对友人境界的仰望与自身孤寂的感慨,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下一篇:唐·孟郊《夜感自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