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本是烟霞客":我知道您本就是喜爱烟霞、寄情山水的高士,
"被荐因来城阙间":因被举荐才来到这京城之中。
"世业偏临七里濑":您家的世业偏偏靠近那七里濑的优美山水,
"仙游多在四明山":而您求仙访道的游历大多在四明山。
"早闻诗句传人遍":早已听闻您的诗句在世间广泛流传,
"新得科名到处闲":如今刚获得科名,到各处都能安闲自在。
"惆怅灞亭相送去":此刻,我在灞亭满怀惆怅地与您送别,
"云中琪树不同攀":此后,您如云中琪树般高洁的境界,我便难以再一同攀附追寻了。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七言律诗。介绍了友人施肩吾本是喜爱烟霞、寄情山水的高士,因被举荐来到京城,其家室世业靠近七里濑,求仙游历多在四明山,早有诗句广泛流传,新得科名却能安闲自在。在灞亭送别时,诗人满怀惆怅,感慨此后如云中琪树般高洁的友人,自己难以再一同攀附追随,写出对友人的赞赏、惜别之情,及对友人选择隐居的理解与怅惘。
2. 分段赏析
首联“知君本是烟霞客,被荐因来城阙间”,开篇点明友人身份,“烟霞客”三字,将施肩吾热爱自然、超脱尘世的品性精准概括,仿佛友人自带山水间的灵秀之气。“被荐来城阙”则转折入现实,说明友人因才华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一喧嚣之地,一“本”一“因”,对比出友人本性与现实际遇的冲突,为后文写其东归埋下伏笔,也让读者初窥诗人对友人的了解与理解。颔联“世业偏临七里濑,仙游多在四明山”,承接首联,具体展开友人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世业临七里濑”,展现友人家庭与山水胜地的关联,暗示其受自然熏陶的成长环境;“仙游多在四明山”,突出友人对求仙访道、游历山水的热衷,“多”字强调频率,让友人“烟霞客”的形象更具体。两句从生活根基与兴趣追求,深化友人的超凡特质,也暗含诗人对友人生活的熟悉与赞赏。颈联“早闻诗句传人遍,新得科名到处闲”,转向对友人才华与处世态度的描绘。“早闻诗句传人遍”,从外界反响侧面烘托友人诗才之高,声名远播;“新得科名到处闲”,写友人新获科名却不汲汲于功名,依旧保持安闲自在的心境,“闲”字凸显其超脱世俗的襟怀,与首联“烟霞客”呼应,诗人对友人的欣赏与推崇溢于言表。尾联“惆怅灞亭相送去,云中琪树不同攀”,收束全诗,聚焦送别场景与情感。“惆怅灞亭送”,直接抒发送别时的怅惘,灞亭作为古代送别典型地点,增添离愁别绪的厚重感;“云中琪树不同攀”,以“云中琪树”喻友人如仙境珍树般高洁,“不同攀”则道尽诗人对友人即将远离、难以再并肩同行的失落与不舍,将送别之情升华为对友人境界的仰望与自身孤寂的感慨,余韵悠长。
下一篇:唐·孟郊《夜感自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