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ūn
hàn
tiān
hūn
chì
xuè
nóng
shì
dōu
xiū
bīng
kuàng
sāo
xiè
rén
kùn
jūn
tòng
hòu
cāng
jiāng
lái
zhēn
zǎi
zuì
xuě
gēn
xiǎo
zhōng
miè
yóu
jiàn
níng
suì
jiě
yōu
jié
zhēng
róng
qún
shān
yún
jiāo
huì
wèi
duàn
jué
ān
biān
léi
gōng
pāng
tuó
yuè

译文

春天大旱,天地间一片昏暗,太阳的颜色红得如同鲜血。农事因为旱灾全都停顿了,更何况还有战乱纷扰不休。巴地的百姓被军队的各种需求逼得困苦不堪,在炽热的土地上痛哭哀号。夜里,沧江上空降下了雨,仿佛是上天意识到百姓的苦难而进行的救赎。雨水让庄稼的根部稍微得到了喘息,可造成灾祸的恶气终究没有消散。怎样才能看到安宁的岁月,解开我心中忧愁的情结。那高耸险峻的群山之上,云朵不断交会聚合。怎样才能驱使雷公,让磅礴大雨倾盆而下,洗净吴越之地的旱灾与战乱。

逐句剖析

"春旱天地昏":春天大旱,天地间一片昏暗,

"日色赤如血":太阳的颜色红得如同鲜血。

"农事都已休":农事因为旱灾全都停顿了,

# 已:一作未。

"兵戈况骚屑":更何况还有战乱纷扰不休。

"巴人困军须":巴地的百姓被军队的各种需求逼得困苦不堪,

"恸哭厚土热":在炽热的土地上痛哭哀号。

"沧江夜来雨":夜里,沧江上空降下了雨,

"真宰罪一雪":仿佛是上天意识到百姓的苦难而进行的救赎。

"谷根小苏息":雨水让庄稼的根部稍微得到了喘息,

# 小:一作少。

"沴气终不灭":可造成灾祸的恶气终究没有消散。

"何由见宁岁":怎样才能看到安宁的岁月,

"解我忧思结":解开我心中忧愁的情结。

"峥嵘群山云":那高耸险峻的群山之上,

# 群:一作东。

"交会未断绝":云朵不断交会聚合。

"安得鞭雷公":怎样才能驱使雷公,让磅礴大雨倾盆而下,

"滂沱洗吴越":洗净吴越之地的旱灾与战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生动展现了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情境。开篇以“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描绘出旱灾肆虐下天地昏暗、日光如血般可怖的景象,致使农事荒废,又因“兵戈况骚屑”,战乱纷扰更添百姓苦难,巴地百姓在军队沉重需求下困苦不堪,只能在滚烫土地上恸哭。转机出现在“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夜雨降临,给干裂的大地与困苦的百姓带来一丝慰藉,谷根得以稍作苏息。然而,诗人清醒意识到造成灾祸的沴气并未消散,心中满是对安宁岁月的期盼,却不知何时能实现,只能望着群山间不断交会的云,幻想能驱使雷公,让滂沱大雨洗刷吴越之地,既缓解旱灾,也平息世间战乱,抒发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开篇“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描绘出春旱时天地昏暗、日色如血的恶劣环境,从视觉角度营造出压抑、恐怖氛围。借景抒情:“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诗人描绘群山之上不断交会的云这一实景,借景表达对雨水的渴望,

2. 分段赏析

杜甫的《喜雨》是一首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开篇“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诗人以极具冲击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旱肆虐下天地失色的画面。“天地昏”直观地描绘出旱灾笼罩下,整个世界陷入昏暗混沌的状态,不见生机;“日色赤如血”则运用比喻手法,将日色比作鲜血,营造出压抑、恐怖的氛围,既突出了旱灾的严重程度,又暗示了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此句将旱灾的影响进一步延伸至社会层面。旱灾致使农事无法开展,百姓失去了生存的根基,而“兵戈”一词又点明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状况。天灾与人祸交织,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具体刻画了巴地百姓的悲惨境遇。由于军队的各种需求,百姓不堪重负,只能在炽热的土地上恸哭。“恸哭”一词直接展现出百姓内心的绝望与痛苦,而“厚土热”不仅点明了当时的酷热天气,更象征着百姓所处环境的恶劣,他们在旱灾、战乱以及繁重军役的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笔锋一转,给全诗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夜晚,沧江上空降下了雨,诗人认为这是上天对百姓苦难的救赎,似乎是上天意识到了百姓的“罪过”(实则是无辜受苦)而进行的洗刷。这场雨让干裂的土地得到滋润,“谷根小苏息”,庄稼的根部得以稍作恢复,给百姓带来了生机。然而,诗人并未被这短暂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沴气终不灭”,造成灾祸的根源,无论是旱灾还是战乱,依然存在。“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诗人直抒胸臆,发出内心的疑问与感慨。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安宁的岁月,以解开自己心中深深的忧思之结。这种忧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对国家、对百姓命运的担忧。最后“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诗人望着群山之上不断交会的云,展开了大胆的想象。他渴望能驱使雷公,降下磅礴大雨,不仅要洗净吴越之地的旱灾,更要借此平息世间的战乱。这里的“洗”字,寓意深刻,象征着对社会黑暗的荡涤,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巨源《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

下一篇:唐·韦庄《叹落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