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师昼睡时":澹师白天睡觉时,
"声气一何猥":发出的声音多么粗鄙难听。
"顽飙吹肥脂":那声音像狂风刮过肥肉,
"坑谷相嵬磊":又像山谷间高低不平的石块杂乱碰撞。
"雄哮乍咽绝":洪亮的咆哮声忽然哽咽地中断,
"每发壮益倍":每次再次发出时,声势更加壮大。
"有如阿鼻尸":就像地狱里受刑的人,
"长唤忍众罪":不停地呼喊着忍受各种罪孽。
"马牛惊不食":马牛被惊吓得不敢吃食,
"百鬼聚相待":众鬼怪聚集着等待看发生什么。
"木枕十字裂":木枕被震得裂开十字纹,
"镜面生痱癗":镜面也像长了疙瘩。
# 癗:音畾。,痱:音肥。
"铁佛闻皱眉":铁铸的佛像听到都皱起眉头,
"石人战摇腿":石雕的人像听到都吓得腿打颤。
"孰云天地仁":谁说天地仁慈,
"吾欲责真宰":我真要责怪那主宰万物的神灵。
"幽寻虱搜耳":鼾声起初像找虱子般在耳边细微作响,
"猛作涛翻海":忽然变得像波涛翻涌大海。
"太阳不忍明":太阳都不忍心照亮这场景,
"飞御皆惰怠":连太阳的驾车神也都懈怠了。
"乍如彭与黥":忽然像彭越和英布受刑时,
"呼冤受菹醢":呼喊冤屈遭受剁成肉酱的刑罚。
"又如圈中虎":又像关在圈里的老虎,
"号疮兼吼馁":因伤痛和饥饿而吼叫。
"虽令伶伦吹":即使让乐官伶伦来吹奏调整,
"苦韵难可改":这难听的声调也难以改变。
"虽令巫咸招":即使让神巫巫咸来招魂,
"魂爽难复在":魂魄也难以恢复安宁。
"何山有灵药":哪座山上有灵药,
"疗此愿与采":能治好这打鼾,我愿意去采摘。
"澹公坐卧时":澹公不管坐着还是躺着,
"长睡无不稳":长时间睡觉没有不安稳的时候。
"吾尝闻其声":我曾经听到他的鼾声,
"深虑五藏损":非常担心会损害他的五脏。
"黄河弄濆薄":鼾声像黄河掀起汹涌的波涛,
"梗涩连拙鲧":又像鲧治水时河道阻塞般滞涩。
"南帝初奋槌":又像南海帝王起初挥动锤子,
"凿窍泄混沌":凿开七窍泄出混沌之气。
"迥然忽长引":忽然远远地长时间拖长声音,
"万丈不可忖":那长度万丈都难以估量。
"谓言绝于斯":正说声音在这里断绝了,
"继出方衮衮":接着发出的声音却连绵不断。
"幽幽寸喉中":在幽深的一寸喉咙里,
"草木森苯尊":发出的声音像草木茂密丛生。
# 尊:音忖。,苯:音本。
"盗贼虽狡狯":盗贼即使狡猾,
"亡魂敢窥阃":听到这声音也会魂飞魄散,不敢偷看门槛。
"鸿蒙总合杂":鼾声像天地初开时那样杂乱,
"诡谲骋戾狠":又诡诈多变地展现出凶暴。
"乍如斗呶呶":忽然像争吵般叽叽喳喳,
"忽若怨恳恳":忽然又像哀怨般恳切。
"赋形苦不同":鼾声呈现的形态苦于各不相同,
"无路寻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它的根源。
"何能堙其源":怎样才能堵住它的源头,
"惟有土一畚":恐怕只有一簸箕土了。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戏谑诗。诗中介绍了僧人澹师昼睡时鼾声极大的情景,通过夸张的笔触描绘了鼾声的洪亮、怪异与破坏力。诗歌表达了对澹师鼾声的戏谑与调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幽默诙谐的趣味,同时也展现了生活场景中这一奇特现象。
2. 写作手法
夸张:“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以“木枕裂开十字纹”“镜面生出疙瘩”的现象,夸张地表现鼾声的震动,凸显鼾声之猛烈。“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用“万丈长”形容鼾声的绵长,夸张地展现鼾声持续不断、难以估量的特点。“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夸张地说连狡猾的盗贼都会被鼾声吓得魂飞魄散,不敢靠近,极言鼾声的威慑力之强。拟人:“太阳不忍明,飞御皆惰怠”赋予“太阳”“飞御”人的情感与行为,“不忍明”“惰怠”仿佛它们因鼾声而不愿升起、懒得行动,侧面烘托鼾声的令人不适。“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让“铁佛”“石人”做出“皱眉”“战摇腿”的人类动作,以无生命之物的“反应”,拟人化地表现鼾声带来的惊恐,生动且夸张。“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将“天地”“真宰”视为可追责的对象,借对造物主的“质问”,侧面强化对鼾声的无奈与不满,带有拟人化的情绪。比喻:“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将鼾声比作狂风(顽飙)吹过肥厚的油脂,又像坑谷间高低起伏的山石,既写声音的粗重浑浊,又喻其节奏的跌宕不平。“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把鼾声比作阿鼻地狱中受刑者的哀嚎,用“长唤忍罪”的恐怖意象,喻指鼾声的凄厉与令人煎熬。“又如圈中虎,号疮兼吼馁”以“圈中老虎因伤痛与饥饿而咆哮”作比,形象地描绘出鼾声中混杂的痛苦与狂躁感,赋予声音以动物般的野性。“黄河弄濆薄,梗涩连拙鲧”将鼾声比作黄河掀起的汹涌波涛,又像大禹之父鲧治水时的河道阻塞,既写其声势浩大,又喻其断断续续、阻塞不畅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开篇直接点出人物“澹师”与事件“昼睡”,“声气一何猥”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其鼾声的粗鄙难听。“顽飙吹肥脂”用狂风刮过肥肉的比喻,形象写出鼾声的厚重;“坑谷相嵬磊”则以山谷间高低不平的石块作比,描绘出鼾声高低起伏、杂乱无章的状态,仅四句便勾勒出澹师打鼾的丑态,语言通俗却具有画面感。“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雄哮乍咽绝”写出鼾声时而洪亮如咆哮,时而又戛然而止的变化;“每发壮益倍”则强调再次发声时,声势比之前更加壮大。“有如阿鼻尸”以地狱中受刑者的呼号作比,既突出了鼾声的凄厉,又带有夸张的戏谑意味,“长唤忍众罪”进一步渲染了鼾声持续不断、令人难以忍受的特点。“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这四句通过侧面烘托,展现鼾声的威力。“马牛惊不食”写牲畜被吓得不敢进食,“百鬼聚相待”以鬼怪聚集围观的想象,赋予鼾声诡异的氛围;“木枕十字裂”夸张地表现鼾声震裂木枕,“镜面生痱癗”则写镜子因震动生出疙瘩,从动物、鬼怪到物品,多角度渲染鼾声的惊人,充满夸张的幽默。“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铁佛”“石人”本是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却被描绘成“皱眉”“摇腿”,以拟人手法极写鼾声的刺耳,连无觉之物都为之动容。“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由鼾声引发对天地的质问,看似夸张的抱怨,实则是对鼾声难忍的表达,将戏谑的情绪推向一层。“幽寻虱搜耳,猛作涛翻海。太阳不忍明,飞御皆惰怠”:“幽寻虱搜耳”写出鼾声初起时细微如找虱子般的声响,与“猛作涛翻海”的巨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鼾声由小到大的变化。“太阳不忍明”“飞御皆惰怠”以太阳不愿照耀、日神的驾车者都懈怠的想象,夸张地表现鼾声连天地都为之失色,进一步强化鼾声的影响力。“乍如彭与黥,呼冤受菹醢。又如圈中虎,号疮兼吼馁”:连续用两个比喻写鼾声的多样。“彭与黥”是古代受刑的人,“呼冤受菹醢”写出鼾声如受刑者呼冤般凄厉;“圈中虎,号疮兼吼馁”则以困虎因伤痛与饥饿而吼叫作比,表现鼾声中夹杂的痛苦与焦躁,两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展现鼾声的复杂情态,形象生动。“虽令伶伦吹,苦韵难可改。虽令巫咸招,魂爽难复在”:“伶伦”是古代乐官,“巫咸”是古代神巫,作者假设让乐官调音、神巫招魂,却依然无法改变鼾声的难听,也无法让被鼾声惊扰的魂灵安宁,通过这种假设的无效,反衬出鼾声的顽固与刺耳,进一步强调其令人无奈的特点。“何山有灵药,疗此愿与采”:以设问“何山有灵药”引出“疗此愿与采”的想法,直白表达了希望找到药来治好澹师打鼾的愿望,既带有夸张的抱怨,也暗藏着对友人的关切,为前半部分对鼾声的铺陈,情感由戏谑转向略带认真的关切。“澹公坐卧时,长睡无不稳。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转入对澹公睡眠状态的描述,“坐卧时,长睡无不稳”写出其嗜睡的特点。“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则直接点出自己听到鼾声时,深深担心会损害他的五脏,从之前的戏谑转为真切的担忧,情感更为实在,体现了对友人的关怀。“黄河弄濆薄,梗涩连拙鲧。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黄河弄濆薄”以黄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比喻鼾声的汹涌;“梗涩连拙鲧”则用鲧治水受阻的典故,暗示鼾声时而阻塞不畅。“南帝凿窍泄混沌”化用寓言,将鼾声比作混沌被凿开后释放的声响,既写出鼾声的原始粗野,又增添了文化典故的趣味,展现出鼾声的复杂性。“迥然忽长引,万丈不可忖。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迥然忽长引”写出鼾声突然拉长,“万丈不可忖”以夸张手法表现其悠长难测;“谓言绝于斯,继出方衮衮”则写正当以为鼾声要停止时,却又接连不断地发出,刻画了鼾声时断时续、绵延不绝的特点,富有生活中的真实感。“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苯尊。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幽幽寸喉中,草木森苯尊”以喉咙里像长满茂密草木作比,形象写出鼾声从细小喉咙中发出的不可思议,突出其声响与来源的反差。“盗贼虽狡狯,亡魂敢窥阃”则夸张地说即便是狡猾的盗贼,听到这鼾声也会魂飞魄散,不敢靠近,从侧面烘托鼾声的吓人。“鸿蒙总合杂,诡谲骋戾很。乍如斗呶呶,忽若怨恳恳”:“鸿蒙总合杂”写出鼾声如天地初开时般杂乱无章,“诡谲骋戾很”则表现其诡异多变、带着凶暴之气。“乍如斗呶呶”写鼾声像争吵般喧闹,“忽若怨恳恳”又像哀怨般恳切,两个比喻展现了鼾声在音调、情感上的多变,进一步刻画其复杂难测。“赋形苦不同,无路寻根本。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赋形苦不同,无路寻根本”感叹鼾声形态各异,难以找到其根源;“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则以夸张的想法作结,说若要堵住鼾声的源头,恐怕只有用一簸箕土才行,既延续了前文的戏谑风格,又带着对这难以忍受的鼾声的无奈,结束全篇,余味十足。
# 世所传退之遗文,其中载《嘲鼾睡》二诗,语极怪谲。退之平日未尝用佛家语作诗,今云:“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其非退之作决矣。又如“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之句,大似鄙陋,退之何尝作是语?小儿辈乱真,如此者甚众,乌可不辨?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 《归叟诗话》载《鼾睡诗》一篇,以为韩退之遗文,其实非也。所谓“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等句,皆不成语言,而厚诬退之,不亦冤乎?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退之《嘲鼾睡》二诗,竹坡周少隐谓其怪谲无意义,非退之作。春(按作者何孟春自谓)以为不然。此张籍之所谓驳杂者,退之特用为戏耳。
明何孟春《馀冬序录》
# 又如韩之《和李相公两事》两篇皆伪,以李汉之为诸婿者,尚且误编;而《嘲鼾睡》之五言两篇,又不知其真而不编。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
# 此篇多用佛经,因其浮屠而戏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嘲鼾睡》二诗,周紫芝以用佛语辨之,是则拘墟之见。朱子诗中有《晨起读佛经》五古,未尝去之。不从其道而偶举其事文,于义无失。况嘲僧用之,即其所知以为言,有何不可?专指鄙俚,则近似之。然鄙俚中文词博奥,笔力峭折,未必非昌黎游戏所及。昌黎外谁能之耶?李汉不编,亦方隅之耳目。后人非之,则为聋瞆。余今辨其所辨,以为奇奇怪怪、不主故常者存一疑案。
清顾嗣立《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 救寒莫若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即《嘲鼾睡》诗所谓“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也。《嘲鼾》一篇,语皆托讽,极状悠谬无根之口,等诸寐寱呓语之声。无可寻求,何从计校,但过谐近俳。
清陈沆《诗比兴笺》
# 公诗从不用佛经语,全集可以覆验。此篇中“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一连及下“铁佛闻皱眉”句,可决其必非公作。何义门谓“用佛经者因其浮屠而戏之”,其然岂其然乎?
清方成珪《韩集笺正》
# 虽非完全排硬格,而造语之奇,嵌字之险,确为韩公一家法。借佛语以谑释子,正是本地风光,亦为文情所必要。说者佥以公素不语佛,指为赝作,毋亦高叟之为诗矣。文士论古可笑类如是。
清黄钺《评注韩昌黎诗集》
上一篇:唐·韩愈《入关咏马》
下一篇:唐·岑参《西掖省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