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香饧白杏花天":粥散发着香气,麦芽糖洁白,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
"省对流莺坐绮筵":还记得曾经坐在华丽的宴会上,对着流莺(黄莺)的情景。
# 省:记。
"今日寄来春已老":今天收到寄来的东西,才发现春天已经老去,
"凤楼迢递忆秋千":那遥远的宫中楼阁让我想起了曾经荡秋千的情景。
# 凤楼:指宫中楼阁。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宴饮诗。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时收到评事翁寄来的饧粥的场景。诗人回忆起过去在绮筵上欣赏杏花、聆听流莺的情景,而如今春天已老,诗人只能在远方回忆往昔的美好。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粥香饧白杏花天”的美好春景与“春已老”的时光流逝,突出了对春天的珍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虚实结合:首句“粥香饧白杏花天”描绘了眼前的真实场景,而“凤楼迢递忆秋千”则转入回忆,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既温馨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借景抒情:诗中以“杏花天”“流莺”“凤楼”等意象,借春日的美景和回忆中的秋千,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多感官描写:“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诗人运用了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以“香”“白”“杏花”等意象,将抽象的春日氛围具象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场景之中。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宴饮的画面。杏花盛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粥的香气和饧(饴糖)的甜味,诗人坐在华丽的宴席上,听着流莺的啼鸣。通过“粥香饧白”与“杏花天”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当下生活的享受。诗人运用了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以“香”“白”“杏花”等意象,将抽象的春日氛围具象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场景之中。后两句:“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这句诗由眼前的美好场景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提到“今日寄来”,暗示收到了远方的馈赠,但“春已老”则表明春天即将过去。诗人通过“春已老”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无奈,而“凤楼迢递忆秋千”则勾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情感上由喜转悲。“凤楼”象征着远方的思念,“秋千”则是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象征。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化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上一篇:唐·李商隐《蝶三首》
下一篇:唐·刘得仁《别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