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山西酒泉道":我行进在燕支山西酒泉古道,
# 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燕支:山名,又名焉支山,在今甘肃省丹东。
"北风吹沙卷白草":凛凛北风吹起沙尘卷动白草。
# 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东望长安遥遥在那日光旁边,
"忆君不见令人老":想念您啊无法会面令人衰老!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主题是诗人对长安友人的深切思念。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长安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情景交融,用典自然,语言直白而不失韵味。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人在首句“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中,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北风吹沙”、“卷白草”等,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索的氛围。这种景象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用典:在次句“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中,诗人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这种用典手法既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而深沉。同时,这种用典方式语言直白、自然,丝毫不显晦涩,反而给全诗增添了醇厚的韵味。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以浓烈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塞外荒凉酷虐的壮阔画卷。西域地名“燕支”与“酒泉”跃然纸上,瞬间将读者引领至那遥远的北地边陲,感受其独有的地域风情。紧接着,“北风”“沙”“白草”这些特殊地域的自然元素纷纷登场,它们不仅为全诗披上了一层厚重的沙海气息,更以其独有的苍茫与荒凉,直击人心。而“吹”“卷”二字,则以一股狂虐而不可阻挡的气势,为全诗注入了粗犷而坚韧的沙漠之魂,仿佛能听见那风沙呼啸、白草翻飞的声响。后两句“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和盘托出。其中,“长安”与“日光”的巧妙对比,不仅暗含了晋明帝的典故,更以一种寓言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无尽向往与牵挂。晋明帝那关于“日与长安孰远”的童言无忌,在此刻被诗人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连接诗人与友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而结句“忆君不见令人老”,则直接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以其深邃的情感与哲理,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如此用典,不仅无碍表达,反而为诗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与情感深度,使读者在品味之余,更能感受到诗人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厚谊。
4. 作品点评
《过燕支寄杜位》作者以自身所处的苍凉、萧索环境作为诗篇的开端,仿佛是在向远方的友人细细描绘着自己当下的生活状况。在这广袤无垠、风沙肆虐的边塞之地,诗人孤身一人,倍感孤独与寂寞,这份孤寂之感也愈发加深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怀念起与友人共处时的那些温馨与美好时光。随后,诗人毫不掩饰地直抒胸臆,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是对前面环境描写的情感升华,更是对诗人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直接抒发。而在抒情的过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且这种运用并不显得刻意或突兀,而是与全诗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痕。
# 诗四句,意两层,叹处境之艰,伤怀友之思。
现代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克俭《高适岑参诗选》
上一篇:唐·成彦雄《江上枫》
下一篇:唐·骆宾王《叙寄员半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