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èr
shǒu
yǒu
suǒ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chē
yīn
xiǎng
lín
lín
jiàn
xià
chén
lián
píng
yáng
jiāo
qīng
chūn
jīn
róng
zài
wén
yuán
xīn
zhāo
xìng
yīng
zhī
shī
rén
liáo
zhào
jìng
tái
nán
yáng
zhēn
rén
lái
yóu
cuì
fèng
xiāng
suí
xiáng
chéng
zài
sāng
zhì
suì
zhù
jiāo
fáng
sān
qiān
chū
xīn
wàng

译文

想象着车声辚辚作响,不见车辙下的尘土。可惜平阳公主的府邸,歌舞中尽显青春娇媚。金屋中的容貌依旧。文园的词赋依旧新颖。一旦重新获得宠幸。应体谅失意之人。寂寥的照镜台。南阳的古代遗迹。真人昔日曾来此游,翠凤相随飞翔。在桑野眉目传情,心愿达成住进椒房。难道没有三千佳丽,初心不可忘记。

逐句剖析

"车音想辚辚":想象着车声辚辚作响,

"不见綦下尘":不见车辙下的尘土。

# 綦:鞋带,代指鞋。

"可怜平阳第":可惜平阳公主的府邸,

# 第:府第。,平阳:汉武帝之姊平阳公主,其夫为平阳侯曹寿。,可怜:可羡。

"歌舞娇青春":歌舞中尽显青春娇媚。

"金屋容色在":金屋中的容貌依旧。

"文园词赋新":文园的词赋依旧新颖。

# 文园:司马相如曾为文园令。

"一朝复得幸":一旦重新获得宠幸。

"应知失意人":应体谅失意之人。

"寂寥照镜台":寂寥的照镜台。

"遗基古南阳":南阳的古代遗迹。

# 南阳:郡名,秦时置,汉因之。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刘秀皇后阴丽华为南阳新野人。

"真人昔来游":真人昔日曾来此游,

# 真人:刘秀生于南阳白水乡,谶称“白水真人”

"翠凤相随翔":翠凤相随飞翔。

"目成在桑野":在桑野眉目传情,

# 目成:男女钟情,以目通意。

"志遂贮椒房":心愿达成住进椒房。

# 椒房:汉皇后所居宫殿,以椒和泥涂壁。刘秀后废郭后,立阴丽华为后。

"岂无三千女":难道没有三千佳丽,

"初心不可忘":初心不可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古二首有所寄》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组诗。首篇借汉武帝陈阿娇典故,以"金屋容色在"暗喻帝王宠幸无常,通过阿娇被贬长门宫的史实,揭示"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的人生哲理,暗含对政治沉浮中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次篇聚焦光武帝与阴丽华的情感,以"目成在桑野"追溯贫贱之交,"初心不可忘"的誓言与"三千女"的后宫佳丽形成对比,既赞扬阴丽华"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美德,又隐含对权贵阶层易忘旧情的讽喻。全诗以史为镜,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兴衰相联结,体现了刘禹锡”以诗为史“的创作理念,在咏史诗中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古二首有所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元和四年(809)春在朗州贬所创作的一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首篇"金屋容色在"化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典故,"文园词赋新"暗指司马相如《长门赋》,通过双重历史典故叠加,既点明陈阿娇从得宠到被贬的命运轨迹,又以"文园"的文人失意意象强化"失意人"的悲剧性。次篇"真人昔来游"借光武帝刘秀"真人"称号,"翠凤相随翔"融合凤凰祥瑞意象,形成历史真实与神话传说的互文,增强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对比:首篇"一朝复得幸"与"应知失意人"构成因果对比,通过陈阿娇命运的戏剧性转折,暗含对政治宠幸无常的批判。次篇"岂无三千女"的后宫佳丽与"初心不可忘"的贫贱之交形成数量与质量的对比,"桑野"与"椒房"的空间转换,既赞扬阴丽华的美德,又讽喻权贵阶层易忘旧情的社会现实。

2. 分段赏析

“车音想辚辚,不见綦下尘”此联以听觉与视觉的蒙太奇手法开篇,"车音想辚辚"虚写陈阿娇被废时的车马声,"不见綦下尘"实写长门宫的寂寥。"想"字暗含回忆的虚幻感,"綦下尘"以车轮痕迹象征往昔的宠信,"不见"二字将历史瞬间定格为永恒的空寂,既符合"咏古"主题的时空疏离感,又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可怜平阳第,歌舞娇青春”"平阳第"借汉武帝姊平阳公主府邸代指权贵阶层,"歌舞娇青春"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昔日歌舞升平的青春气象与今日冷落的对比,暗喻帝王宠幸的短暂性。"可怜"二字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悲悯,也是对权力更迭的冷峻审视,体现刘禹锡咏史诗"以小见大"的叙事特征。“金屋容色在,文园词赋新”"金屋"化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典故,"容色在,暗示陈阿娇虽色衰却仍存旧情;"文园"指司马相如《长门赋》,"词赋新"以文人笔墨的永恒反衬帝王恩宠的易逝。两句形成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互文,"在"与"新"的动态表述强化了"宠辱无常"的哲学思考。“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尾联以陈阿娇的命运转折揭示全诗主旨,"一朝"与"应知"的因果关系暗含对政治沉浮中世态炎凉的批判。"复得幸"的侥幸与"失意人"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应"字的劝诫语气使历史典故具有现实警世意义,符合刘禹锡"以诗为史"的创作理念。“寂寥照镜台,遗基古南阳”次篇首联以"寂寥"与"古"字营造历史沧桑感,"照镜台"象征光武帝与阴丽华贫贱时的情感见证,"遗基"则指向历史遗迹的消逝。视觉意象"照镜台"与空间意象"古南阳"的并置,既点明地理背景,又暗示时光流逝的不可逆性。“真人昔来游,翠凤相随翔”"真人"指光武帝刘秀,"翠凤"为神话意象,二者虚实结合展现帝王早年的传奇经历。"昔来游"与"相随翔"的动态表述,将历史事件升华为带有神话色彩的叙事,"翠凤"的祥瑞象征与"真人"的帝王身份形成隐喻对照,增强诗歌的文学感染力。“目成在桑野,志遂贮椒房”"目成"化用《楚辞》"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指刘秀与阴丽华初遇时的情愫;"桑野"象征贫贱之交,"椒房"代指后妃居所。两句通过空间转换(桑野→椒房)与身份变迁(平民→帝后)的对比,既赞扬阴丽华"糟糠之妻"的美德,又暗含对权力异化情感的反思。“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尾联以反问句式收束全篇,"三千女"极言后宫佳丽之多,"初心"强调贫贱时的真挚情感。"不可忘"的斩钉截铁与"岂无"的无奈形成情感张力,既肯定阴丽华的坚守,又以历史典故讽喻现实中权贵阶层易忘旧情的普遍现象,使咏史诗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批判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薛能《赠隐者》

下一篇:唐·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雨中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