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不到处":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僧房终南巅":那僧房矗立在终南山的山巅。
"龙在水长碧":传说有龙在此,水长久呈现碧绿之色,
"雨开山更鲜":雨后群山初霁,山色更加鲜艳。
"步出白日上":我漫步前行,仿佛走到了白日之上,
"坐依清溪边":然后坐在清澈的溪边休息。
"地寒松桂短":这里地势寒冷,松树和桂树都长得短小,
"石险道路偏":山石险峻,道路也十分偏僻。
# 道路:一作苔磴。
"晚磬送归客":傍晚寺院的磬声仿佛在送别归去的客人,
"数声落遥天":那几声磬音悠悠地落在遥远的天际。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为出游纪行,描写了诗人游览终南龙池寺的所见所感。诗中先点明龙池寺位于飞鸟都难以到达的终南山巅。接着描绘了寺中因有龙居住而水色长碧,雨后山景更加鲜美的景象。随后写诗人漫步于山间,仿佛步出在白日之上,又坐在清溪边休憩。还描述了此地因地势寒冷松树和桂树都较为短小,道路因山石险峻而偏僻。最后以晚磬声送归客,余音落于遥天作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终南龙池寺山水景色的赞美以及游玩时的悠闲之情。
2. 写作手法
联想:“龙在水长碧”一句,诗人由水的长碧联想到是因为有龙居住在此,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更具韵味。以景结情:“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诗的结尾以晚磬声和其在遥天中落下的景象作结,将诗人游玩后的感受和对这山水的情感蕴含在这一景象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景物描写:全诗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如“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描绘出龙池寺位置的高峻偏远;“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细腻地写出水色的碧绿和山景在雨后的明艳;“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等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山间的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使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终南山的景色。
3. 分段赏析
《游终南龙池寺》首句“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点明了龙池寺的位置,在飞鸟都难以抵达的终南山的山巅之上,突出了寺庙所处之地的高峻和偏远,给人一种人迹罕至的感觉,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次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诗人联想寺中的水因为传说有龙居住而呈现出长久的碧绿之色,而雨后的山峦也显得更加鲜艳明丽。这两句从水和山的角度,展现了龙池寺周围环境的优美和神奇。第三句“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写诗人在山间的活动,漫步时仿佛走到了白日之上,体现出所处位置的高,而坐在清澈的溪边,又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表现出诗人游玩时的惬意。第四句“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描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势寒冷,松树和桂树都长得比较矮小,山路因为山石险峻而显得偏僻难行,进一步突出了此地的独特风貌。末句“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写傍晚时分,寺中的磬声响起,仿佛在送别归客,那几声磬音悠悠地落在遥远的天空中。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也表达出诗人对这趟游玩的留恋和悠然的心境。
上一篇:唐·冯延巳《虞美人》
下一篇:唐·高蟾《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