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án
shàng
ré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2
shào
nián
yán
shí
dào
nián
zhǎng
shì
wǎng
ān
huǐ
shēng
xìng
néng
yǎng
shì
cóng
duàn
xuè
yīng
shì
wǎng
míng
yīng
pèi
kōng
xìng
yāng
chéng
dǎo
shī
fén
xiāng
zhān
yǎng
tuí
rán
shì
zài
fēn
wàn
xiàng
gāo
liǔ
zǎo
yīng
cháng
láng
chūn
xiǎng
chuáng
xià
ruǎn
jiā
chuāng
qián
qióng
zhú
zhàng
fāng
jiāng
xiàn
shēn
yún
lòu
shì
tiān
rǎng
xīn
zài
yào
yuàn
shēng
jiǎng
shàng
rén
wài
rén
nèi
tiān
dìng
luàn
shě
ér
yuān
xīn
ér
yún
dòng
kōng
ài
yán
yán
shén
jiāo
yān
xuán
guān
hǎi
qún
yǒng
shí
jiàng
chūn
měi
shī
zhě
rén
bǎi
yán

译文

年少时的经历不值得多说,真正领悟道理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过去的事情怎么能够后悔,所幸余生还能够修养身心。发誓追随那种坚定的信念,不再被世俗的罗网所束缚。把虚浮的名声寄托在帽带和佩玉上,空明的本性没有世俗的羁绊。早就承蒙大导师的教诲,我在此焚香瞻仰他。安然地居住在一间屋子里,世间万物纷纷扰扰。高高的柳树上早莺啼叫,长长的走廊里春雨淅沥作响。床下放着阮家屐,窗前立着筇竹杖。正期望能显现如云雾般自在无碍的佛法神通,觉得那些只知显示天地差异的行为是浅陋的。一心专注于佛法的要义,希望能够以“无生”的境界来勉励自己。这位高僧超脱于尘世之人,内心如同天界般纯净,心性坚定不乱,舍弃世俗之法而能深沉宁静;看似无心却如行云般自在行动,能体悟色与空并无阻碍,不被外物所役使;沉默与言语之间没有界限,虽不说话却如同在表达深刻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些人能与他精神相交。佛法的深奥之门大开,众多人在他功德之海中,一同沐浴修行,就像及时雨降下,春天万物尽显美好。为他的诗作序的人,众人观点各不相同。

逐句剖析

"少年不足言":年少时的经历不值得多说,

"识道年已长":真正领悟道理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

# 道:指佛道。

"事往安可悔":过去的事情怎么能够后悔,

"余生幸能养":所幸余生还能够修养身心。

"誓从断臂血":发誓追随那种坚定的信念,

# 断臂血:指佛徒。佛教戒荤食,故云。臂,一作荤。

"不复婴世网":不再被世俗的罗网所束缚。

# 世网:尘网,尘世。陆机《赴洛道中作》:“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婴:缠绕,羁绊。

"浮名寄缨珮":把虚浮的名声寄托在帽带和佩玉上,

# 缨珮:官员服饰,又用以指仕宦或仕宦者。,寄:依托。

"空性无羁鞅":空明的本性没有世俗的羁绊。

# 羁鞅:束缚,约束。,空性:佛家语,与真如、佛性、法性等异名而同实。真如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精神性本体、最圆满的真理,获得这种真理,就等于进入成佛的境界。佛教认为现实世界一切皆空,唯有真如是绝对真实、永恒不变的。

"夙承大导师":早就承蒙大导师的教诲,

# 大导师:对佛、菩萨的敬称。此指漩上人。,承:奉。全诗校:“一作从。”

"焚香此瞻仰":我在此焚香瞻仰他。

"颓然居一室":安然地居住在一间屋子里,

# 颓然:形容上人坐禅时的那种息思息虑、半睡半醒的状态。

"覆载纷万象":世间万物纷纷扰扰。

# 覆载:天地。

"高柳早莺啼":高高的柳树上早莺啼叫,

"长廊春雨响":长长的走廊里春雨淅沥作响。

"床下阮家屐":床下放着阮家屐,

# 阮家屐:《晋书·阮孚传》:“孚性好屐……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给木屐上蜡),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甚闲畅”。

"窗前筇竹杖":窗前立着筇竹杖。

# 筇竹:竹名,又作“邛竹”,产于邓都邛山(在今四川荥经西),可为杖。

"方将见身云":正期望能显现如云雾般自在无碍的佛法神通,

# 身云:佛书描写佛、菩萨的法力,每称其能示现种种之身,荫覆世界如云,因谓之身云。,见:同“现”。

"陋彼示天壤":觉得那些只知显示天地差异的行为是浅陋的。

# 示天壤:《庄子·应帝王》载,郑有神巫日季咸,言人之生死祸福,无不神验,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其师壶子,壶子曰:“尝试与来,以予示之”。季咸来,壶子示之以地文(不动之相),季咸谓列子曰:“子之先生死矣!”明日季咸又来,壶子示之以天壤(应动之容),季咸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全然有生矣”。后壶子复示以“太冲莫胜”、“未始出吾宗”,季咸不识,“自失而走”。

"一心在法要":一心专注于佛法的要义,

# 法要:佛法之要义。

"愿以无生奖":希望能够以“无生”的境界来勉励自己。

# 奖:指劝励众生。

"上人外人内天":这位高僧超脱于尘世之人,

# 外人内天:语本《庄子·秋水》:“天(自然的禀赋)在内,人(人事)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不定不乱":内心如同天界般纯净,心性坚定不乱,

# 不定不乱:《维摩经·见阿閦佛品》:“我观如来......不定(心不散乱曰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

"舍法而渊泊":舍弃世俗之法而能深沉宁静;

# 渊泊:沈静澹泊。,法:佛教指物、实体。

"无心而云动":看似无心却如行云般自在行动,

# 无心而云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色空无碍":能体悟色与空并无阻碍,

# 色空:谓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虚幻不实的(“色”指一切有形的万物)。

"不物物也":不被外物所役使;

# 物物:犹言主宰物。《庄子·在有》:“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默语无际":沉默与言语之间没有界限,

# 际:界限。,默语:沉默与言语。

"不言言也":虽不说话却如同在表达深刻的道理。

# 言言:讲出所要说的话。《列子·说符》:“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故吾徒得神交焉":所以我们这些人能与他精神相交。

# 神交:谓以精神相交。

"玄关大启":佛法的深奥之门大开,

# 玄关:指入佛道之关门。

"德海群泳":众多人在他功德之海中,一同沐浴修行,

# 德海:谓佛功德之弘大如海。

"时雨既降":就像及时雨降下,

# 时雨:及时之雨。

"春物具美":春天万物尽显美好。

# 具:通“俱”。

"序于诗者":为他的诗作序的人,

"人百其言":众人观点各不相同。

# 百: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谒璿上人》是盛唐王维创作的一首诗。诗中王维先阐述自己对道的领悟,表达了对过去不后悔、余生注重修养的态度,以及摆脱世俗束缚、追随求道精神的决心。接着描述了璿上人居住的环境,展现出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通过对璿上人生活场景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体现出璿上人的超凡脱俗。最后王维表达了自己对佛法要义的专注和对“无生”境界的追求,反映出他在谒见璿上人过程中受到佛法的熏陶,对修行和佛法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这部分是王维对人生的自我反思。他认为年少时的经历不值一提,真正领悟道理是在年纪渐长之后。“事往安可悔”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不必为此后悔。“余生幸能养”则表达了对余生能够修身养性的庆幸,为后文表达对修行和佛法的追求做铺垫。“誓从断臂血,不复婴世网。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此段表达了王维坚定的修行决心。“誓从断臂血”表明他发誓追随坚定的求道精神,体现出对修行的执着。“不复婴世网”明确表示不再被世俗的罗网所束缚。“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进一步强调看淡浮名,自己的本性不受世俗羁绊,突出了他对世俗的超脱和对修行境界的追求。“夙承大导师,焚香此瞻仰。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描述了王维谒见璿上人的情景。“夙承大导师”表明他早就受到璿上人的教诲,“焚香此瞻仰”体现出对璿上人的敬重。“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描绘了璿上人安然居住在一间屋子里,而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的景象,通过对比,衬托出璿上人的超脱和宁静。“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此段描绘了璿上人居住环境周围的自然景象和室内物品。“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以动衬静,增添了宁静的氛围。“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中的“阮家屐”有典故,暗示璿上人可能有潇洒自在的情怀,“筇竹杖”则进一步增添了闲适、超脱的感觉,从侧面展现出璿上人的修行境界。“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这部分表达了王维对佛法的追求。“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表明他正要追求自身如云般自在的境界,认为那些只知显示天地差异的行为是浅陋的。“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则明确表达了他一心专注于佛法要义,希望能够以“无生”的境界来勉励自己,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感悟和积极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皇甫松《竹枝(其二)》

下一篇:唐·王勃《饯韦兵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