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ōu
jīng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ān
zhàng
dān
yāo
xīng
zhào
chú
wèi
xià
diàn
殿
zǒu
hào
lóu
zàn
fén
yáng
jià
liáo
fēi
yàn
jiàng
shū
rán
miào
lüè
gèng
wàn
fāng
chū
shēng
gān
shuāi
bái
tiān
zhèng
liáo
wén
āi
tòng
zhào
yòu
xià
shèng
míng
cháo
huái
怀
shāng
lǎo
wén
yáo
dāo
féng
zuì
zhān
wàng
qīng
xiāo
hàn
shōu
gōng
què
chūn
chéng
chǎn
zéi
háo
shǎng
yīng
guī
jiàn
yīng
táo
héng
shù
gōng
chén
jiǎ
gāo
wàn
fāng
pín
sòng
nǎi
shèng
gōng
láo

译文

自从皇帝仪仗离开宝座,叛军占据长安。只得下殿到宫外去奔走,不能一直在高楼上流连。忘记了天下的太上皇只是暂时受些委屈,如今只要给叛将传封信,就能一举平定幽燕。又恢复了在太庙里决定策略的规矩,再重新和全国百姓一起享受往日的幸福和平安。我这一生还能想望什么,只能听任发白、衰老,在远离故乡的天涯更感到寂寥。忽然听到了哀痛的诏书,又一次发自圣明的王朝。不禁想起辅佐太子的商山四皓,和那禅位的太上皇,他就像文思聪明的唐尧。有幸遇到皇上下诏罪己的日子,洒下眼泪,抬起头望着青空。经受汗马之劳的官兵收复了宫阙,春意盎然的长安城里,铲平了叛贼挖掘的战壕。战士们该唱着《杕杜》歌接受赏赐,皇上还京,能赶上向太庙敬献樱桃。横握戈矛的各族健儿人数真不少,赐给功臣的上等宅第又大又高。四面八方不断送来贺喜的奏表,可不是皇上太过烦劳。

逐句剖析

"仙仗离丹极":自从皇帝仪仗离开宝座,

# 仙仗:皇帝的仪仗。

"妖星照玉除":叛军占据长安。

# 妖星照玉除:叛军占据长安。

"须为下殿走":只得下殿到宫外去奔走,

# 须为下殿走:一作得非群盗起。

"不可好楼居":不能一直在高楼上流连。

# 不可好楼居:一作难作九重居。

"暂屈汾阳驾":忘记了天下的太上皇只是暂时受些委屈,

# 暂屈:暂时。

"聊飞燕将书":如今只要给叛将传封信,就能一举平定幽燕。

"依然七庙略":又恢复了在太庙里决定策略的规矩,

# 庙略:原指战略,后也可泛指一切国策、谋略。

"更与万方初":再重新和全国百姓一起享受往日的幸福和平安。

# 初:指往日的承平之世。

"生意甘衰白":我这一生还能想望什么,只能听任发白、衰老,

"天涯正寂寥":在远离故乡的天涯更感到寂寥。

"忽闻哀痛诏":忽然听到了哀痛的诏书,

"又下圣明朝":又一次发自圣明的王朝。

"羽翼怀商老":不禁想起辅佐太子的商山四皓,和那禅位的太上皇,

# 商老:商老,指”商山四皓“,即秦末隐于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与夏黄公,年皆八十余。,怀:一作惭。

"文思忆帝尧":他就像文思聪明的唐尧。

# 帝尧:喻指唐玄宗。

"叨逢罪己日":有幸遇到皇上下诏罪己的日子,

# 罪己日:指肃宗下诏的十一月初一那天。

"沾洒望青霄":洒下眼泪,抬起头望着青空。

# 沾洒:一作洒涕。

"汗马收宫阙":经受汗马之劳的官兵收复了宫阙,

# 宫阙:代指京都。

"春城铲贼壕":春意盎然的长安城里,铲平了叛贼挖掘的战壕。

"赏应歌杕杜":战士们该唱着《杕杜》歌接受赏赐,

"归及荐樱桃":皇上还京,能赶上向太庙敬献樱桃。

# 荐樱桃:概指各个节令对太庙陵寝的祭祀。

"杂虏横戈数":横握戈矛的各族健儿人数真不少,

# 数:一作槊。

"功臣甲第高":赐给功臣的上等宅第又大又高。

"万方频送喜":四面八方不断送来贺喜的奏表,

# 频:一作同。

"无乃圣躬劳":可不是皇上太过烦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收京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于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在鄜州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彼时杜甫身处鄜州。组诗其一追述两京沦陷之痛,继而铺陈收复之况;其二直抒收复两京后的欣喜之情;其三则笔锋一转,以敏锐视角预见收复后潜藏的隐忧,三诗层层递进,全组诗始终贯穿着家国命运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既记述了收复失地的历史时刻,又流露对政权潜藏隐患的现实忧虑。尽显乱世之忧思与家国之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先作《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未久即闻官军收复长安。至德二载十月,东都洛阳亦克复。肃宗于十月十九日返长安,次月初一颁诏,欲迎太上皇归京。前两首诗作于杜甫蛰居鄜州羌村之时,彼时虽闻捷报心生欣喜,然目睹皇室内部暗潮涌动——肃宗与玄宗间的权力纠葛,及肃宗与李倓的矛盾纷争,皆令其忧心忡忡。碍于局势,不便直言,遂借古喻今,以典故为引,隐晦曲折地将复杂心绪寄于诗行之间。第三首成于杜甫归返长安后,后世将三首编为组诗,完整呈现其乱世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纪实感怀诗。诗歌记录了京城收复这一历史事件,全组诗贯穿家国命运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既记录收复失地的历史节点,又揭示政权隐患的现实忧虑,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赏析“仙仗离丹极,妖星照玉除”二句写两京陷落之景。“仙仗”指代天子仪仗,“丹极”喻指皇宫,言皇家仪仗撤离京城;“妖星”以星象喻安史叛军,“玉除”指宫殿台阶,谓叛军气焰笼罩宫廷。两句以“离”“照”对照,暗含国运衰微之痛。“须为下殿走,不可好楼居”二句用典喻事。化用《汉书》“天子当下殿走”之典,言君主当顺应时势暂避;“好楼居”借仙人典故反讽,谓不可耽于逸乐。以警诫语气暗指玄宗避乱蜀地之无奈,亦含对朝政失策的隐忧。“暂屈汾阳驾,聊飞燕将书”二句写收复转机。“阳驾”指帝王车驾,“燕将书”用乐毅归燕典故,言肃宗暂屈尊驾平乱,终得捷报频传。“暂屈”“聊飞”以顿挫笔法,既写战事艰辛,亦寓复国希望。“依然七庙略,更与万方初”二句颂收复之功。“七庙”代指国家宗庙,“万方初”言天下革新,谓朝廷终复宗庙规制,天下重获新生。以“依然”“更与”递进,收束前句转折,显收复两京的政治意义。第二首赏析“生意甘衰白,天涯正寂寥”二句写个人处境。“衰白”谓衰老发白,“天涯”指鄜州羌村,言甘愿在衰朽之年蛰居偏远,尽显漂泊孤寂。以“甘”字反写无奈,为下文喜忧蓄势。“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二句写闻诏之喜。“哀痛诏”指肃宗罪己诏书,“圣明朝”颂朝廷新政,“忽闻”“又下”以递进节奏,凸显捷报与诏书带来的振奋,暗含对君主自省的期待。“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二句用典寄意。“商老”指商山四皓,喻朝廷需贤才辅佐;“帝尧”比肃宗,言其文思当如尧帝圣明。以“怀”“忆”二字,委婉表达对贤相辅政、君主圣明的渴望。“叨逢罪己日,沾洒望青霄”二句直抒胸臆。“罪己日”应和首句“哀痛诏”,“沾洒”谓泪落,言幸逢君主自省,不禁落泪仰望朝廷。“叨逢”谦辞中见真切,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之思交融。第三首赏析“汗马收宫阙,春城铲贼壕”二句写收复之景。“汗马”状官军征战劳苦,“铲贼壕”言平毁叛军工事,“收”“铲”二字铿锵,绘出京城收复后的整顿景象,暗含对军事胜利的欣慰。“赏应歌杕杜,归及荐樱桃”二句论封赏时节。“杕杜”指《诗经・杕杜》,喻征人归来应受赏赐;“荐樱桃”为宫廷祭礼,言收复恰逢樱桃荐新之时。以典切事,既颂军功,亦点时节之宜。“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二句揭潜在隐忧。“杂虏”指残余叛军,“横戈数”言边患未绝;“甲第高”谓功臣宅第奢华,暗讽封赏过滥。以“数”“高”对照,隐晦指出平乱后朝政可能出现的弊端。“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二句以忧作结。“万方送喜”应和前两首收复之喜,“圣躬劳”忧君主过劳,实则隐忧朝廷忙于庆功,忽视潜在危机。以反诘语气收束,将欣喜与忧虑并置,尽显杜甫的家国深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然则人亦有事非当用,而炉锤驱驾,若出自然者。杜子美《收京》诗,以“樱桃”对“杕杜”,“荐樱桃”事,初若不类,及其云:“赏因歌杕杜,归及荐樱桃”,则浑然天成,略不见牵强之迹。如此乃为工耳。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 盖诗富硕则格调易高,清空则体气易弱。至于终篇洗削,尤不易言。惟杜《登梓州城楼》、《上汉中王》、《寄贺兰二》、《收京》……等作,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古今能为诗者,仅见此老。世人率以雄丽掩之,余故特为拈出。第肉少骨多,意深韵浅,故与盛唐稍别,而黄、陈一代尸祝矣。

明胡应麟《诗薮》

# 钟云:典致(“赏应”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收京》数首多血诚语、忧喜所至,如写家事。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归及荐樱桃”,(刘)须溪云:“不言宗庙,而颠覆之感,收京之事俱见,非虚点缀点。”“杂虏横戈”,谓回纥,吐蕃以兵相助。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一喜一痛,忠爱之诚蔼然而见。

清清高宗赦编《唐宋诗醇》

# 此还师之诗(“赏应”句下)。此收京而为事后之虑也。恐虏横、臣骄,复成蹂躏扈之势。反词致讽,言外可思(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首预拟。是时王师复二京,围安庆绪于邺城未下,故言方春必可平贼,正值樱桃荐庙之时,盖预期之也。末后一转,尤见挚情切虑。

清杨伦笺《杜诗镜铨》

# 是时九月收京,今云“春”,云“归”,及“荐樱桃”,不知何也?二句着“春”字增情,又用生出第四意,“归及”句最婉倩。张乾一口;结是空际语,意旨飞动。

清陈继儒《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英壮(“杂虏”句下)。吴曰:杜公诗无论言忧言喜,皆有至情流露,感切心脾。此至性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下一篇:唐·杜甫《泛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