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nán
yá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nán
yáng
guō
mén
wài
sāng
xià
mài
qīng
qīng
xíng
wèi
chūn
jiū
míng
tíng
qín
shāng
miǎo
yuǎn
hǎi
hào
jiāng
jīng
shú
rěn
shēng
líng

译文

在南阳城的外城门外,桑树之下小麦一片青葱。赶路的我前行不止,春日的斑鸠鸣声也叫个不停。像秦国商人那样的富贵之路已邈远难及,我即将经历广阔如湖海般的人生旅途。谁能忍心一生都在忧愁中度过呢,我还是把余生寄托在豁达的心境中吧。

逐句剖析

"南阳郭门外":在南阳城的外城门外,

"桑下麦青青":桑树之下小麦一片青葱。

"行子去未已":赶路的我前行不止,

"春鸠鸣不停":春日的斑鸠鸣声也叫个不停。

"秦商邈既远":像秦国商人那样的富贵之路已邈远难及,

"湖海浩将经":我即将经历广阔如湖海般的人生旅途。

"孰忍生以戚":谁能忍心一生都在忧愁中度过呢,

# 戚:一作蹙。

"吾其寄余龄":我还是把余生寄托在豁达的心境中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南阳》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所撰的五言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一。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获罪,在被贬潮州途中路过南阳,有感而发创作此诗。诗中借“桑麦青青”“春鸠鸣叫”等春日意象,勾勒出南阳郊野的田园景致。“行子去未已”一句,描绘出诗人漂泊途中的情景,透露出其被贬时的羁旅愁绪。而“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则尽显韩愈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胸怀。整首诗借景抒情,将羁旅愁绪与豁达胸怀融合,别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新唐书・韩愈传》所载,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韩愈因呈递《论佛骨表》,极力反对唐宪宗迎奉佛骨,此举触怒龙颜,旋即被贬为潮州刺史。在取道南阳赶赴任所的途中,韩愈目睹城外春日里桑麦遍布的景象。联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起伏波折,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此诗。诗中的“秦商邈既远”,隐晦地指向他的贬谪路线;而“湖海浩将经”,则仿佛预见了自己即将穿越南方那广袤无垠的湖泽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中描绘了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被贬潮州途中经南阳时所见之景,展现出韩愈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那份豁达超脱的心境,又有了一种对生活积极面对的态度。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诗人直接表达出怎能一直生活在忧愁之中,自己要在余下的岁月里保持豁达的想法,将面对困境时的心境直白地展现出来。白描:“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运用了白描手法。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过多修饰,直接勾勒出南阳城外,桑树之下麦苗青葱的画面,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南阳郊野春日的田园风光。

3. 分段赏析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描绘出南阳城外,桑树之下麦苗青葱的景象。通过简单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面,展现出南阳郊外的盎然春意。“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行子”指诗人自己,表明行程不止。“春鸠鸣不停”则以春鸠的啼鸣衬托出旅途的动态与生机。人与鸟的动态相互交织,动静结合,既体现了诗人旅途的劳顿,又借春鸠的啼叫增添了自然的活力与喧闹。“秦商邈既远,湖海浩将经”,“秦商”指前往秦地的路途,“邈既远”强调路途遥远。“湖海浩将经”表示诗人即将经历浩渺的湖海行程。此联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前路漫漫、征程艰难,流露出对未来未知行程的感慨。“孰忍生以戚,吾其寄余龄”,诗人发出感慨,怎能忍受一生都在忧愁中度过呢,自己要在余生中寻找别样的生活。此句表达出诗人不愿被忧愁束缚,试图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未来人生的复杂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度《傍水闲行》

下一篇:唐·韩愈《朝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