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柳暗绕天愁":花明柳暗,忧愁绕着天时转,
# 绕天愁:忧愁随着天时循环运转而来,秋天有秋愁。,柳暗:秋天柳色深绿,显得晦暗。,花明:九月繁花凋谢,菊花开放,特别鲜明。
"上尽重城更上楼":登上了高高城楼,又上高楼。
# 楼:指夕阳楼。,重城:即“层楼”,指高高的城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要想问孤飞的鸿雁,你将飞向何方?
# 鸿:鸿雁。,欲:想要问。
"不知身世自悠悠":岂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样悠悠茫茫!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它描绘了诗人登夕阳楼时所见之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卷。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心中无尽的愁绪与感慨。诗中蕴含着深沉的悲哀以及浓厚的悲剧意味,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诗人复杂的情感融入诗中,达到了凄惋入神的境界。
2. 写作手法
倒装:“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实际情况是,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之后,才得以目睹“花明柳暗”的景致。然而,第二句对于第三句“欲问孤鸿向何处”而言,又是顺叙的表达。从这里,便能看出诗人在构思与炼句方面的精妙之处。诗人登楼所见到的景物主要有两类:一是“花明柳暗”之景,二是那悠悠飞翔的“孤鸿”。我们都明白,每位诗人在描绘景物时,都会基于自身独特的审美进行筛选,并将所选之物在内心进行主观的融合与重塑,最终呈现出属于自己独特视角下的景物。在《夕阳楼》里,“花明柳暗”表明当时正值春色烂漫之时,本应是大自然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但李商隐并未产生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般豁然开朗的感受。相反,他将自身心中弥漫的黯淡愁绪,转嫁到了这“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致使如此美好的春色也笼罩上了一层如万里愁云凝聚般的黯淡色调。不仅如此,诗人内心的愁绪还进一步扩散,弥漫充斥于天地之间,化作了“绕天愁”。此愁非比寻常,它悠长且纷乱。李商隐作诗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考究,对于同样描述景色的词汇,他弃用常见的“柳暗花明”,而选用“花明柳暗”。这样词序由明至暗的排列,与他内心愁绪的变化层次相契合。倘若按照常规“柳暗花明”的表述,便会显得杂乱无章。由此,足见诗人对意象运用的重视以及营造意境的高超技巧。诗的三、四两句,着重针对望中所见到的孤鸿南行之景抒发感慨。当诗人仰望辽阔天空,只见万里苍穹之中,唯有孤鸿一点,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独自远去。这一画面,连同此刻诗人所登临的夕阳楼,自然而然地让他联想到被贬离乡、形单影只的萧澣,内心深处不禁涌起对萧澣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其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故而才有“欲问”之语。然而,就在此时,诗人突然领悟到自己的身世竟如同这秋空中的孤鸿一般,孤独无助、漂泊无依,正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主要体现在它真实地传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一个对他人不幸遭遇心怀同情的人,往往未曾察觉自己实则也是急需他人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猛然意识到这一点时,却惊觉连能够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已不存在了。“孤鸿”尚有关心它的人,可自己却连孤鸿都比不上。这里面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与更为深刻的悲剧。冯浩评价这三四两句“凄惋入神”,或许正是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的。而“欲问”与“不知”之间的这种转折跌宕,恰恰是构成“凄惋入神”这一艺术韵味的关键要素。
4. 作品点评
在叶燮《原诗》所论“寄托深而措辞婉”这一维度审视,此诗堪称李商隐七绝的典型范例。其于寥寥数语间,巧妙寄托深沉情思,不直言其事,却将复杂情感、人生感慨与对世事的洞察,隐匿于精巧的意象与含蓄的表述之中。
# 谢叠山曰:夕阳不好说,此诗形容不着迹。孤鸿独飞,必是夕阳时;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徐充曰:身无定居,与鸿何异?此因登夕阳楼感物而兴怀也。胡次焱注:身世方自悠悠,而问孤鸿所向,不几于悲乎?“自”字宜玩味。我自如此,何问鸿为?感慨深矣。焦竑曰:感慨无穷。此与“最无根蒂是浮名”同例,驰竞者诵之,可以有省。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写客思之悲,怅惘无尽,使人黯然。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自慨慨萧,皆在言中,凄惋入神。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 借孤鸿对写,映出自己,吞吐有致,但不免有做作态,觉不十分深厚耳。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此诗神味极自然,绝不见有斧斫痕。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下一篇:唐·李商隐《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