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ū
huái
怀
bái
bī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zhōu
yuǎn
xióng
nián
gāo
jiàn
shuāi
xìng
qíng
féng
jiǔ
zài
jīn
shàng
lóu
zhī
chán
zào
fāng
jìn
yàn
lái
chóu
wàng
shí
shāng
shān
zhī
yīng
xiàng
qiū
bēi

译文

苏州远离京城抱负远大又有何益,年纪大时即使康健也难以抵挡衰老的侵袭。兴致来时正好有酒,筋力衰竭多少上楼便知。一声蝉呜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见雁南飞而帐然北望是因为怀思远在洛阳的你。我想你虽任闲官而自称“商山紫芝客”,也不会见秋风而作悲秋之词。

逐句剖析

"州远雄无益":苏州远离京城抱负远大又有何益,

# 州:苏州。

"年高健亦衰":年纪大时即使康健也难以抵挡衰老的侵袭。

"兴情逢酒在":兴致来时正好有酒,

"筋力上楼知":筋力衰竭多少上楼便知。

"蝉噪芳意尽":一声蝉呜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

"雁来愁望时":见雁南飞而帐然北望是因为怀思远在洛阳的你。

# 雁来愁望:由大雁南飞而想到远在洛阳的友人白居易,并因之怅然北望。

"商山紫芝客":我想你虽任闲官而自称“商山紫芝客”,

# 紫芝客:指商山四皓。

"应不向秋悲":也不会见秋风而作悲秋之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大和七年(833年)秋。诗的前两句“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表达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的无奈和对衰老的感慨。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悲哀,而是以“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展现了即便年老,仍能享受生活、保持积极心态的一面。后两句“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则以隐士的豁达心境,暗示诗人对衰老的坦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书怀诗。诗中首联“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表达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年老体衰的无奈。颔联“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则描绘了诗人在饮酒时的愉悦以及对体力衰退的感慨,展现了诗人虽年老但仍积极的生活态度。颈联“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则以隐士的豁达心境作结,暗示诗人对衰老的坦然。

2. 写作手法

对比:“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将地理位置的偏远与个人抱负的落空相对比,又将年老体衰的无奈与曾经的健康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借景抒情:诗中“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通过描写蝉声的消失和雁群的归来,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伤。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小见大:诗人通过“筋力上楼知”这一生活细节,反映出岁月对身体的侵蚀,体现了年老体衰的无奈。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联:“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诗人开篇表达了自己身处偏远之地的无奈,即使有雄心壮志也难以施展。同时,诗人也感慨岁月无情,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颔联:“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诗人在酒宴中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但体力的衰退却在日常生活中愈发明显。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颈联:“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诗人描绘了秋日的景象:蝉声渐弱,花香消散,鸿雁南飞。这些自然景象引发了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尾联:“商山紫芝客,应不向秋悲。”诗人以“商山紫芝客”自比,表达了对人生豁达的态度。即使面对秋天的萧瑟,诗人也不愿陷入悲伤,而是以一种超脱的心态面对时光的流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苏颋《咏死兔》

下一篇:唐·宋之问《在荆州重赴岭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