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苦厌山":在塞外苦于看厌了群山,
"南行道弥恶":南行的道路更加险恶。
# 行道:一作“登路”。
"冈峦相经亘":山峦连绵不断,
"云水气参错":云气与水汽交错混杂。
"林迥硖角来":树林深远,峡口突兀而来,
"天窄壁面削":天空狭窄,岩壁陡峭如削。
# 窄:一作“穿”。
"溪西五里石":溪西五里外的巨石,
"奋怒向我落":仿佛愤怒地向我滚落。
"仰看日车侧":仰看太阳偏斜,
"俯恐坤轴弱":俯怕大地薄弱。
"魑魅啸有风":魑魅在风中呼啸,
# 啸有:一作“有任”。
"霜霰浩漠漠":霜雪弥漫无边。
"昨忆逾陇坂":昨日回忆翻越陇坂,
# 昨忆:一作“忆昨”。
"高秋视吴岳":深秋时节眺望吴岳。
# 吴岳:肃宗在凤翔,改汧阳县吴山为西岳。
"东笑莲华卑":向东笑华山低矮,
"北知崆峒薄":向北知崆峒单薄。
"超然侔壮观":超然等同壮观之景,
"已谓殷寥廓":已觉天地广阔。
# 殷:一作“隐”。
"突兀犹趁人":山势突兀仍逼人,
"及兹叹冥莫":至此感叹幽冥难测。
# 莫:一作“漠”。,叹:一作“谷”。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赋予石头“奋怒”的情态,生动呈现山石迅猛坠落的惊险场景。细节描写:如“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细致勾勒冈峦交错、云气弥漫、峡谷狭窄壁立的画面,凸显青阳峡的险峻独特。夸张:“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以夸张笔法,极写峡谷环境的惊险,从仰视、俯视角度强化空间压迫感,传递诗人对峡中奇险的震撼感受。
2. 分段赏析
《青阳峡》开篇“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直陈对山行的厌烦,总领南行道路的恶劣基调。中间“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通过细腻笔触勾勒冈峦交错、云气缭绕、林峡迂回、石壁陡峭及山石怒落的画面,将青阳峡的险峻立体呈现。“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进一步从仰观俯视角度强化环境压迫感,借“魑魅”“霜霰”渲染阴森氛围,深化峡中行进的惊险感。结尾“昨忆逾陇坂……及兹叹冥莫”,回忆往昔越陇坂、观吴岳等经历,以“东笑”“北知”形成对照,最终落于对眼前峡景突兀难测的感慨,将行旅中的震撼与叹惋融入对青阳峡的描绘中,收束全诗复杂的情感体验。
# 谓前险已尽,至此,依然相随来也(“突兀”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来”字是峡中真景(“林迥”句下)。钟云:“弱”字形容危险,妙绝(“俯恐”句下)!钟云:“趁人”二字形其急也,身历始知(“突兀”句下)。
明文学家钟云《唐诗归》
# “林迥峡角来”、石“怒向我落”,一经公笔,顽石俱活。“魑魅啸有风”,险语怕人。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力凿隘艰。彼地山川,非此不称。后人刻意摹之,过于险怪,非杜之过也。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借他山以形其突兀(“昨忆”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写景奇壮。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刘驾《白髭》
下一篇:唐·钱起《卧病,李员外题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