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香罗薄几重":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 几重:几层。,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
"碧文圆顶夜深缝":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 圆顶:指帐顶。指以团碧掩面。,碧文:指青碧花纹。
"扇裁月魄羞难掩":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 月魄:此指圆月之形。,裁:制成。
"车走雷声语未通":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 雷声:喻车声。
"曾是寂寥金烬暗":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 金烬:铜灯盏上的残烬。烛花烧完了,故暗。,曾是:已是。
"断无消息石榴红":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 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断无:绝无,一点都没有。
"斑骓只系垂杨岸":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 斑骓:黑白色相间的马。此亦指男方所乘之马。
"何处西南任好风":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 任:一作:待。,西南:东川在西南。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介绍了女子深夜难眠,缝制罗帐时怀思所爱的情景,描绘了她回忆起与意中人偶遇的片段,体现了她渴望重逢却又深感惆怅的复杂心情,营造了一种幽怨、苦闷而又充满期盼的氛围,表达了女子爱情失意的痛苦与相思无望的苦闷,抑或暗寓了诗人宦海沉浮、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之感。全诗言辞婉转,情感深沉,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比喻:“扇裁月魄羞难掩”,以月魄喻扇,生动展现扇子的皎洁,又借女子持扇遮面,尽显其娇羞之态。夸张:“车走雷声语未通”,将车声夸饰为“雷声”,极言其响亮,凸显相遇场面喧嚣,致使两人未能言语,强化遗憾之感。象征:李商隐诗善用暗示,从“凤尾香罗”“碧文圆顶 及“夜深缝”,可推主人公或为幽居闺中女子。于古诗中,罗帐常象征男女好合。
3. 分段赏析
首联“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描写女主人公在深夜缝制罗帐的情景。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轻薄罗纱;碧文圆顶则指带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善于通过细节暗示,从“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以及“夜深缝”的动作,可以推测主人公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作男女结合的象征。在漫漫长夜中默默缝制罗帐的女子,或许正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与对重逢的深切期待中。颔联“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描绘了女子与意中人匆匆相遇却未及言语的情景。对方驱车而过,女子因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却未能交谈。从上下文看,这次相遇并非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相见。正因如此,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后回忆往事,女子越发感到错失那次机缘的遗憾,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越发清晰地留存在记忆中。这一联不仅刻画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的一个难忘片段,也曲折地表达了她追忆往事时的惋惜、怅惘与深情。颈联“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写别后的孤独与思念。这一联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概括了女子在漫长时光中的生活与情感,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象征意义。两句意为,自从那次匆匆相遇后,对方便杳无音讯。女子已无数次独自伴着渐渐黯淡的残灯度过寂寥的长夜,而今又到了石榴花红的季节。石榴花红暗示春天已逝,在寂寞的等待中,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或许正萦绕在她心头。“金烬暗”与“石榴红”看似随意的景物点染,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将象征与暗示的手法运用得如此自然精妙,体现了诗人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尾联再次回到深情的期待中。“斑骓只系垂杨岸”暗示女子长久思念的意中人或许近在咫尺,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然而咫尺天涯,两人却无缘相见。这一句既表达了女子的期盼,也透露出无奈与怅惘,为全诗增添了余韵悠长的情感深度。
4. 作品点评
李商隐的杰出爱情诗,大多描写相思的痛苦与相会的艰难,但即便面对无望的爱情,诗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追寻。希望在孤寂中燃烧,这首诗所流露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这也是他的优秀爱情诗与那些缺乏真挚情感的艳体诗之间的重要区别,同时也解释了这些诗尽管带有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却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唐·柳中庸《凉州曲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