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跻瀼岸高":特意登上瀼水岸边的高处,
"颇免崖石拥":大致能避开崖石的拥挤。
"开襟野堂豁":敞开衣襟,野外的厅堂开阔明朗,
"系马林花动":拴住马匹,林中的花朵轻轻颤动。
"雉堞粉如云":城上短墙像粉一样洁白如云,
# 如:一作似。,粉:一作“纷”。
"山田麦无垄":山间的麦田没有田垄长势茂密。
"春气晚更生":傍晚的春气愈发浓重,
"江流静犹涌":江水看似平静,仍在暗中涌动。
"四序婴我怀":四季的景象萦绕在我心怀,
"群盗久相踵":一群群的盗贼长期接连不断地出现。
"黎民困逆节":百姓困于叛逆者的祸乱,
"天子渴垂拱":天子渴望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却难实现。
"所思注东北":心中所思牵挂着东北指中原故土,
"深峡转修耸":幽深的峡谷转向高峻耸立。
"衰老自成病":衰老自然成了病痛,
"郎官未为冗":郎官的职位不算闲散。
"凄其望吕葛":凄凉地盼望能有吕尚、诸葛亮那样的贤才,
# 吕葛:吕望、诸葛亮。
"不复梦周孔":不再梦见周公、孔子。
# 周孔:周公、孔子。
"济世数向时":往日能济世的人才,
"斯人各枯冢":如今各自化为枯冢。
# 斯人:盖指房琯、张镐、严武之流。公所相期济世者也。
"楚星南天黑":楚地的星辰在南天显得昏暗,
"蜀月西雾重":蜀地的月亮被西边的浓雾笼罩。
"安得随鸟翎":怎能像鸟雀一样展翅离去,
"迫此惧将恐":迫于这种处境,恐惧将要袭来。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即事抒怀诗。诗歌描绘了诗人漂泊夔州瀼西时登临所见的自然景象与社会实况,通过“群盗久相踵”“黎民困逆节”直指战乱后的时局弊病,以“衰老自成病”融入身世飘零的悲慨;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将地理风貌与家国忧思交织,借“雉堞粉如云”的对仗与“济世数向时”的用典,展现了将个人境遇升华为时代写照的现实主义特质,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及身处乱世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开篇直写登堂缘由,为避崖石拥堵而登高,继而铺展眼前之景:野堂开阔敞亮,拴马处林花轻轻颤动。“豁”字显空间之旷,“动”字传草木之灵,看似轻快的写景中,暗藏乱世里暂寻一处安稳的不易,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雉堞粉如云,山田麦无垄。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转写远景与近观,城郭雉堞洁白如云,山间麦田茂密得不见田垄,傍晚春气渐浓,江水看似平静却暗涌不息。“麦无垄”见农事暂安的表象,“静犹涌”则以江水隐喻时局——表面的平静下,动荡从未止息,写景与喻世浑然一体。“四序婴我怀,群盗久相踵。黎民困逆节,天子渴垂拱。所思注东北,深峡转修耸。”:由景入情,直抒忧思,四季更迭牵动愁绪,因“群盗相踵”“黎民遭难”,即便天子渴望无为而治,也难挽颓局。“所思注东北”点明牵挂中原故土,而“深峡修耸”不仅写山势险峻,更喻故土收复之路的艰难,个人情思与家国命运交织。“衰老自成病,郎官未为冗。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济世数向时,斯人各枯冢。楚星南天黑,蜀月西雾重。安得随鸟翎,迫此惧将恐。”:收束于个人与时代的双重困境自感衰老成病,郎官之职看似不闲却无力济世;盼吕尚、诸葛亮般贤才救世,却痛惜往日能臣已化为枯冢。“楚星黑”“蜀月雾”以天地昏蒙写乱世无光,末句“随鸟翎”的空想与“惧将恐”的实感对比,将无力回天的悲怆与漂泊的恐惧推向极致。
# 此公喜野堂之轩豁,景物之雅静,乃念群盗之充斥,以致民困主忧,且已流落多病,而怀昌、葛之济世,然各已枯冢。奈何不能奋飞,惟将恐将惧而已。
不详单复《读杜诗愚得》卷一四
# 首八句,皆晚登所得之景。而“四序”以下,则言己为群盗所阻,不能出峡,以致衰病郎官,徒有怀吕葛周孔之意。已则又言吕葛周孔亦非所愿,惟是楚天蜀雾,迫此恐惧,不能随鸟翔奋飞。盖登堂思乡之作也。
三国陈式《问斋杜意》卷一六
上一篇:唐·丁泽《良田无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