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ān
nèi
zhōng
tiě
liù
·
·
huáng

朝代:宋作者:王珪浏览量:1
shēng
hǎi
chén
zhēng
piāo
chāng
zhī
jiàn
shuō
tài
píng
shān
zhōng
cóng
ài
shēng
chí

译文

碧海上泛起波浪,晨曦露出微光,人们争相采摘菖蒲,聚集在帝王的酒杯旁。听说如今太平盛世没有灾气,山中的艾草因此生长得格外迟缓。

逐句剖析

"波生碧海露晨曦":碧海上泛起波浪,晨曦露出微光,

"争剽菖蒲集御卮":人们争相采摘菖蒲,聚集在帝王的酒杯旁。

"见说太平无沴气":听说如今太平盛世没有灾气,

# 沴:原缺,据四库本补。

"山中丛艾独生迟":山中的艾草因此生长得格外迟缓。

# 丛:一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端午内中帖子词(其六·皇帝阁)》是宋代诗人王珪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两句聚焦端午时节的宫廷情景,描写了众人采摘菖蒲、聚集于帝王宴席的场景;后两句通过“山中丛艾独生迟”的细节,暗喻太平无灾的社会状况。全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宫廷端午的风貌,传递出对盛世的称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宰相

王珪(1019~1085),北宋大臣。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进士,高中榜眼。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之手。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波生碧海露晨曦”描绘了端午清晨的景象。“碧海”既可能指广阔的水面,也暗示了天空的湛蓝,“波生”二字让静态的水面有了动感,仿佛能看到清晨的水波轻轻荡漾。“露晨曦”则点出时间,晨曦初露,给整个画面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亮,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早间氛围,为下文描写宫廷中的端午活动铺垫了背景。​次句“争剽菖蒲集御卮”刻画了宫廷内欢度端午的场景。“菖蒲”是端午时节常用的植物,有辟邪的寓意,“争剽”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人们采集菖蒲时的忙碌景象,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息。“集御卮”则将场景聚焦到宫廷,菖蒲被汇集到皇帝的酒器旁,既体现了端午习俗在宫廷的延续,也暗示了宫廷节庆的庄重与有序,展现出皇家过端午的独特风貌。​第三句“见说太平无沴气”转向对时政的描绘。“太平”直接点出当时社会安定的局面,“沴气”指灾害、不祥之气,“无沴气”则强调了太平盛世下,灾祸不生、万物安宁的状态。“见说”二字看似平淡,却带有一种肯定的语气,既像是诗人对太平景象的描述,也暗含着对朝廷治世的称颂,体现出诗歌应景而作的特点。​末句“山中丛艾独生迟”以景物作结,巧妙呼应前文。“艾”也是端午的标志性植物,常被用于辟邪驱虫,“山中丛艾”与宫廷中的菖蒲形成对比,展现出宫外自然的景象。“独生迟”则很有意味,因为天下太平、无灾无祸,山中的艾草似乎也失去了急切生长的必要,生长得格外迟缓,这既符合自然现象的逻辑,又隐喻了太平盛世下万物从容的状态,以小见大,深化了全诗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珪《宫词》

下一篇:宋·王珪《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