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宋作者:王珪浏览量:1
qiū
róng
hào
dàng
yún
gāo
mín
xiāo
rán
jué
háo
hàn
sài
cǎo
píng
yuè
fēng
sòng
guī
dāo
tiān
shī
qīng
chán
hǎi
guó
hán
fēi
bái
tāo
shuí
gòng
wēi
lóu
líng
shuǎng
zuǒ
chí
zūn
jiǔ
yòu
chí
áo

译文

秋天的景象广阔浩大,傍晚的云彩高高飘起,天空空寂,没有一丝一毫的杂物。汉地边塞,草原平坦,牧马在嘶鸣,越地的溪流,风势湍急,送回小船。秋夜的天空,月亮失去了清朗的光辉,沿海的地域,寒涛飞起,白鹭惊飞。有谁能和我在高楼之上共赏秋爽之气,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蟹螯。

逐句剖析

"秋容浩荡夕云高":秋天的景象广阔浩大,傍晚的云彩高高飘起,

"旻宇萧然绝一毫":天空空寂,没有一丝一毫的杂物。

"汉塞草平嘶牧马":汉地边塞,草原平坦,牧马在嘶鸣,

"越溪风急送归舠":越地的溪流,风势湍急,送回小船。

"天衢夜失清蟾魄":秋夜的天空,月亮失去了清朗的光辉,

"海国寒飞白鹭涛":沿海的地域,寒涛飞起,白鹭惊飞。

"谁共危楼凌爽气":有谁能和我在高楼之上共赏秋爽之气,

"左持樽酒右持螯":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蟹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雨》是唐代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秋天景色为题材,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观,展现出秋天壮丽宏伟的气势。首联勾勒出开阔高远的秋景画面,营造出雄浑大气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尽显秋天的广袤与清朗。颔联从边塞与江南不同地域描绘秋景,借牧马嘶鸣和归舟行驶,增添秋景的苍茫与灵动之感,丰富了秋景的层次。颈联刻画秋夜天空与海上景象,月亮失辉、寒涛白鹭,营造出幽冷、壮阔的氛围,体现秋夜的深邃与多变。尾联以诗人高楼持酒蟹的情景作结,展现出享受秋爽的惬意,又透露出无人共赏的孤寂,使情感表达更显深沉。全诗主题鲜明,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宰相

王珪(1019~1085),北宋大臣。字禹玉,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进士,高中榜眼。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之手。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通过对秋景细腻深刻的描写,展现出秋天的壮美与寂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深深的热爱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秋容浩荡夕云高,旻宇萧然绝一毫”,开篇描绘出秋天傍晚,天空高远,秋景广阔无垠且空寂的画面。“浩荡”“萧然”等词,生动展现秋景的萧索与壮阔,为全诗奠定基调。颔联:“汉塞草平嘶牧马,越溪风急送归舠”,从边塞与江南两处着笔,塞外草原上牧马嘶鸣,越地溪上风急,归舟疾行。借不同地域秋景,丰富秋景的描绘,也暗示出诗人思绪的飘荡。颈联:“天衢夜失清蟾魄,海国寒飞白鹭涛”,写秋夜天空中月亮隐没,海上寒涛翻涌,白鹭惊飞。通过对夜空与海上秋景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幽寒、动荡的氛围,体现秋夜的独特景致与诗人内心的波动。尾联:“谁共危楼凌爽气,左持樽酒右持螯”,诗人在高楼之上,感受秋夜爽气,手持酒和蟹,既展现出享受秋景的惬意,又透露出一丝无人共赏的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珪《立春内中帖子词·皇帝阁》

下一篇:宋·王珪《失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