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shǒu
bì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fèi
lěi
rén
tuí
yuán
mǎn
péng
hāo
shuí
néng
juān
jīn
suì
wǎn
cháng
láo
yǒu
rén
tiān
qióng
suǒ
táo
duān
lái
shí
suì
hàn
gāo
cǎo
zhōng
guā
cùn
máo
kuì
rán
shì
lěi
tàn
lǐn
shí
gāo

译文

废弃的营垒,瞧都没人瞧,荒颓的墙垣,长满了野草。谁肯花力气开垦这种荒地,到了年终总是得不偿劳。有孤苦无援,流落异乡的人,老天注定穷困,想逃也无法逃。一定得来收拾残砖破瓦,不管天旱土瘦,收成难料。在高低不平,荒草丛生的东坡,想要开出一块耕地,即使很小。我放下农具长声叹息,仓中粮食怎么才能增高。

逐句剖析

"废垒无人顾":废弃的营垒,瞧都没人瞧,

"颓垣满蓬蒿":荒颓的墙垣,长满了野草。

"谁能捐筋力":谁肯花力气开垦这种荒地,

"岁晚不偿劳":到了年终总是得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有孤苦无援,流落异乡的人,

"天穷无所逃":老天注定穷困,想逃也无法逃。

"端来拾瓦砾":一定得来收拾残砖破瓦,

# 端来:直来,必须来。

"岁旱土不膏":不管天旱土瘦,收成难料。

"崎岖草棘中":在高低不平,荒草丛生的东坡,

#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欲刮一寸毛":想要开出一块耕地,即使很小。

"喟然释耒叹":我放下农具长声叹息,

# 耒:翻土的农具。,释:放下。,喟然:叹气的样子。

"我廪何时高":仓中粮食怎么才能增高。

# 廪:粮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坡八首,并叙(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黄州东坡开垦荒地的艰辛劳作场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苏轼在诗中用质朴的语言倾诉了开垦东坡的艰辛,通过对荒废的城垒、颓垣和荆棘丛生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这首诗风格质朴、沉郁,反映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的真实心境,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东坡八首,并叙(其一)》是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创作的一首诗。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生活日益困顿。他的老友马正卿怜悯他生活艰难,便为他请得黄州东面的一处废营地,约四十亩,供他开垦耕种。这片土地荒废已久,荆棘丛生,瓦砾遍地,加上当年大旱,开垦工作异常艰辛,苏轼累得筋疲力尽。在劳作之余,他放下农具,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组诗,以表达对辛勤劳作的自怜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农事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开垦东坡的情景,介绍了诗人在开垦过程中的辛勤劳作。这是一首写农事的古体诗,借开垦东坡的艰辛景象,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劳作的怜惜,以及对来年收获能忘却今日辛苦的期盼 。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通过对开垦荒地的描写,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困境和对生活的感慨。情景交融:通过描写荒芜的废地、荆棘丛生的环境,以及诗人劳作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艰苦而无奈的氛围。对比:诗中将“岁晚不偿劳”与“我廪何时高”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辛勤劳作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临城道中作》

下一篇:宋·苏轼《水龙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