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境见图画":看到虔州八境图如同看到真实的景色,
# 八境:古赣州八处景物。即八境台、章贡台、白鹅楼、螺亭、马祖亭、尘外亭、郁孤台、崆峒山。
"郁孤如旧游":郁孤台好像是以前游览过的地方。
"山为翠浪涌":山峰像是翠绿的波浪涌动,
"水作玉虹流":江水如同白玉般的彩虹在流淌。
"日丽崆峒晓":早晨阳光照耀在崆峒山上,一片明媚,
# 崆峒:山名,在赣县。
"风酣章贡秋":秋风在章水和贡水之上畅快地吹着。
# 章贡:章水、贡水。借指赣州一带。,酣:猛烈。
"丹青未变叶":树叶的颜色还没有改变,
# 丹青:树名,亦称华盖树,树叶一青一赤。
"鳞甲欲生洲":沙洲仿佛要生出鳞甲。
# 鳞甲:水族的统称。
"岚气昏城树":雾气让城中的树木变得昏暗,
# 岚气:云雾之气。
"滩声入市楼":滩涂上的水流声传进城市里的楼阁。
"烟云侵岭路":烟云侵入山岭间的道路,
"草木半炎州":这里的草木大多是南方炎热之地的风貌。
# 炎州:炎热的地方,赣州(北宋时名庚州)为南方州郡,故称之。
"故国千峰外":故乡在千重山峰之外,
# 故国:故乡。
"高台十日留":在郁孤台上停留了十天。
# 高台:指郁孤台。
"他年三宿处":以后如果再来到这个停留三宿的地方,
"准拟系归舟":打算把归舟系在这里。
# 准拟:打定主意的意思。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郁孤台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山峦如翠浪翻涌,江水似玉虹流淌,日光洒满崆峒山晓,秋风轻拂章贡水畔。他还通过“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等生动描绘,展现了画中景致的栩栩如生。此外,诗人还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希望在未来能再次停留于此,甚至打算将归舟系于此地的美好愿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郁孤台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郁孤台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通过远望千峰之外的故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虚实结合: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既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比喻:诗人通过比喻“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中,“翠浪”将连绵的山峰比作翠绿的波浪在涌动,“玉虹”将清澈的江水比作白玉般的彩虹在流淌。,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用典:“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此句中的“三宿”典故源自佛教,指对某地的深情厚谊,愿意在此停留多日。苏轼在此借用此典故,表达了对虔州及郁孤台的深深眷恋和归隐之念。这种对典故的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开篇即点出虔州的八处胜景如同画卷一般美丽,为全诗奠定了赞美自然风光的基调。郁孤台在诗人眼中,如同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既有亲切感,又透露出一种时光流转、故地重游的情怀。用“翠浪”形容山峦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的青翠与动态之美。将流水比作玉虹,既描绘了水流的清澈透明,又赋予了它流动时的绚烂色彩,美不胜收。次四句描绘了崆峒山在晨光中的美丽景象,阳光照耀,景色明媚。章贡江畔的秋风似乎都沉醉在这美景之中,用“酣”字形象地表达了风的柔和与秋日的宁静。指树木的叶子在秋天里依然保持着如同画中丹青一般的色彩,没有因季节变换而凋零。形容江中的洲渚仿佛要生出鳞甲一般,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水面的波光粼粼和洲渚的生动形态。再四句山间的雾气弥漫,使得城中的树木都显得朦胧不清,增添了一种神秘感。江滩的流水声似乎都传入了市楼之中,将自然之声与城市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岭上的道路被烟云所笼罩,进一步强调了自然风光的迷人与变幻莫测。指虔州地处南方炎热之地,草木茂盛,生机盎然。末四句诗人遥望故国,只见千山万水之外,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人在郁孤台上逗留了十日之久,足见其对此地风光的喜爱与留恋。用“三宿”典故表达了对某地的深情厚谊,暗示他年若有机会,定会再次来访。诗人计划着将来在此系舟归隐,表达了对虔州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归隐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