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ōu
děng
liù
rén
yǐn
jiǔ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īng
chūn
èr
fēn
kōng
qiě
kàn
zūn
qián
bàn
zhàng
hóng
zhàn
zhī
jūn
biàn
便
bái
juàn
yóu
lián
huáng
fēng
nián
lái
chǐ
齿
lǎo
wèi
lǎo
jiāng
huái
dōng
dōng
liù
rén
xiāng
huì
chù
yǐn
bēi
kàn
jiàn
zuò
shēng
fēng

译文

忽然之间惊觉春色已经消逝了大半,但请看这酒杯前还有半丈的红花鲜艳。我知道你艰苦战斗,是英勇善战的勇士,你怜惜我厌倦奔波,想起我酣饮御赐佳酿、深受器重的时候。一年以来,年龄又老一岁,但并未真正苍老,这次去往江淮,向东又向东。请牢记我们六人相会之地,举杯痛饮,看剑挥舞,座席之间飘来清凉之风。

逐句剖析

"忽惊春色二分空":忽然之间惊觉春色已经消逝了大半,

"且看樽前半丈红":但请看这酒杯前还有半丈的红花鲜艳。

#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苦战知君便白羽":我知道你艰苦战斗,是英勇善战的勇士,

"倦游怜我忆黄封":你怜惜我厌倦奔波,想起我酣饮御赐佳酿、深受器重的时候。

# 黄封:是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

"年来齿发老未老":一年以来,年龄又老一岁,但并未真正苍老,

"此去江淮东复东":这次去往江淮,向东又向东。

"记取六人相会处":请牢记我们六人相会之地,

"引杯看剑坐生风":举杯痛饮,看剑挥舞,座席之间飘来清凉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欧育等六人饮酒》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苏轼开篇惊觉春色已过,转而欣赏眼前花朵,借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随后通过对比,展现友人征战的英勇与自身宦游的疲惫。又感慨自身年龄与心境变化,提及友人将远赴江淮。最后以“引杯看剑坐生风”描绘六人相聚的豪迈场景,表达对此次相聚的珍视及洒脱情怀。苏轼运用用典等手法,生动展现了复杂情感。该诗风格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与情感,展现了苏轼诗歌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他对生活、友情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苦战知君便白羽”中“白羽”指代箭,这里化用了与征战相关的典故,暗示友人有征战的经历和善于作战的能力,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借景抒情:“忽惊春色二分空,且看樽前半丈红”,诗人由春色已过引发感慨,又通过欣赏眼前盛开的鲜花来暂时排遣时光流逝的惆怅,借春色和鲜花之景抒发内心对时光的感慨和当下的情绪。对比:“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将友人的征战生活和自己的宦游疲倦进行对比,突出了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细节描写:“引杯看剑坐生风”通过“引杯”(举杯)和“看剑”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六人相聚时豪迈洒脱的场景,展现出人物的意气风发,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2. 分段赏析

《与欧育等六人饮酒》首联以“春色二分空”点明暮春时节,“忽惊”二字凸显时光飞逝的错愕感;“樽前半丈红”转而聚焦眼前酒盏,以“红”色象征欢宴氛围,暗含以酒解忧的无奈。颔联“苦战”“白羽”赞友人欧育的军事才能,“倦游”“黄封”则自陈仕途疲惫,借美酒追忆往昔闲适。对仗工整中暗含人生境遇的对比。颈联“老未老”自嘲年龄与心态的矛盾,“东复东”以重复方位词强化宦途漂泊的迷茫感,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尾联以“记取”收束全诗,“引杯看剑”勾勒出六人举杯共饮、剑气相激的豪迈场景,“坐生风”三字将宴饮氛围推向高潮,展现苏轼虽处逆境仍不失洒脱的精神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斋日致语口号旋复阴阳,配五支於六干;诞弥》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