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秋高露气清":苍茫的秋天,高远的天空中弥漫着清新的露气,
# 漠漠:广阔的样子。
"新蒲倚石近溪生":新蒲草依偎在石头旁边,靠近溪水生长。
# 蒲:一种水生植物。
"夜来雨后西风急":夜晚降雨过后,西风变得急促,
"静向窗前似有声":室内静谧,但窗前似乎有声音传来。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雨后清幽景致与细微感受,表达苏轼对自然的敏锐捕捉和对秋日清寂之美的独特体悟,暗藏其对寻常景致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对比:“静向窗前似有声”中,“静”是室内的静谧,是诗人所处空间的安宁;“似有声”则是室外西风、雨余声的隐约传入,是外部环境的动态余韵。室内的静与室外的“声”形成反差,以静衬动,更显诗人对细微声响的敏感,也让静谧的氛围更具层次感。细节描写:“新蒲倚石近溪生”聚焦“新蒲”这一细小意象,“倚石”“近溪”精准刻画其生长环境,柔弱的草与坚硬的石、流动的溪形成画面细节,尽显自然生机的细微之处。“夜来雨后西风急”中,“急”字不仅写西风的视觉动态,更暗含风声的听觉联想,仿佛能听见西风呼啸;“静向窗前似有声”的“似有声”,是诗人在静谧中捕捉到的模糊声响,可能是风扫落叶、雨滴残声,将听觉的细微感受写入诗中,让雨后的秋夜更显真实可感。景物描写:"新蒲倚石近溪生",倚石而生的新蒲,静静傍着溪水,这般秋景描写里,藏着作者对秋天的细腻心绪,更满含对自然的珍视与赞叹。
3. 分段赏析
“漠漠秋高露气清”:开篇以“漠漠”写秋日天空的朦胧苍茫,“秋高”点出秋日天宇的高远辽阔,“露气清”则捕捉到晨露蒸腾的清新凉意,三词叠加,勾勒出秋日清晨清朗而略带苍茫的整体氛围,奠定全诗宁静疏朗的基调。“新蒲倚石近溪生”:转而聚焦近景,新生的蒲草依偎着溪畔岩石生长,“倚”字赋予草木以情态,似有柔弱却坚韧的生命力。近溪而生的湿润环境,与“露气清”相呼应,从远景的空阔到近景的细微,画面层次分明,暗含诗人对自然生机的体察与喜爱。“夜来雨后西风急”:时间转向昨夜,雨后的西风变得急促,“急”字既写秋风的动态,也暗示了气候的微凉变化,与首联的“露气清”形成因果关联(雨后露生、风添凉意),让秋日景致的时间线索更显连贯。“静向窗前似有声”:笔锋转回当下的静谧,诗人静立窗前,周遭一片安宁,却仿佛能听见风中残留的声响,或许是枝叶摇曳的余韵,或许是溪水流淌的轻吟。“似有声”以虚写打破绝对的寂静,在静与动的交织中,凸显诗人对自然细微声响的敏感,也让画面更添一丝幽远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