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五年过":仿佛在梦中五年就过去了,
"觉来双鬓苍":醒来时两鬓已变得斑白。
"还将尘土足":仍带着沾满尘土的双脚,
"一步漪澜堂":一步踏入惠山的漪澜堂。
"俯窥松桂影":俯身窥见松树桂树的影子,
"仰见鸿鹤翔":抬头看见鸿雁仙鹤在飞翔。
"炯然肝肺间":使内心变得明亮澄澈,
"已作冰玉光":仿佛化作了冰玉般的光彩。
"虚明中有色":空明的境界中自有景色,
"清净自生香":清净的氛围里自然生出香气。
"还从世俗去":还要回到世俗中去,
"永与世俗忘":也会让人永远忘却世俗的烦扰。
"余昔为钱塘倅":我从前担任钱塘县佐官时,
"往来无锡":常往返无锡,
"未尝不至惠山":每次必游惠山。
"既去五年":离开五年后,
"复为湖州":又任职湖州,
"与高邮秦太虚、":与高邮秦太虚、
"杭僧参寥同至":杭州僧人参寥一同前来,
"览唐处士、":阅览唐代隐士、
"王武陵、":王武陵、
"窦群、":窦群、
"朱宿所赋诗":朱宿所赋的诗,
"爱其语清简":喜爱他们的语言清新简练,
"萧然有出尘之姿":潇洒超脱有出尘的姿态,
"追用其韵":便追用他们的韵脚,
"各赋三首":各赋三首诗。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以“梦”喻时光飞逝,“双鬓苍”直写岁月在容颜上留下的痕迹,对比中暗含人生易老的感慨,语言平实却饱含沧桑感。“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尘土足”既指旅途奔波的疲惫,也暗喻世俗的纷扰;“一步”则写出踏入漪澜堂时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暗示惠山胜境能洗涤尘俗。“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俯窥”与“仰见”形成视角转换,松桂的苍翠静谧与鸿鹤的自由翱翔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松桂象征高洁,鸿鹤寓意超脱,营造出清幽高远的意境。“炯然肝肺间,已作冰玉光”,“冰玉光”以晶莹剔透的意象,形容内心因惠山美景而变得澄澈纯净,将无形的心境化为有形的光影,生动展现了自然对心灵的净化作用。“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写惠山环境的空明与清净,“色”与“香”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流露,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也暗示心灵清净则能感知万物本真。“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结尾看似矛盾,实则深刻。“还从世俗去”是现实的无奈,“永与世俗忘”则是心灵的坚守,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世俗,却能保有一份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余韵悠长。
下一篇:宋·苏轼《寄崔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