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īng
gōng
sòng
jiū
mó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biān
shí
xiè
xiǎo
qián
jiàn
lún
qūn
chì
pán
bàn
hán
huáng
diǎn
jiǔ
liǎng
áo
zhuó
xuě
quàn
jiā
cān
mán
zhēn
hǎi
cuò
wén
míng
jiǔ
guài
xīng
fēng
zuò
hán
kān
xiào
xīng
chán
tài
shǒu
shī
huàn
liǎng
jiān
tuán

译文

小溪中的石蟹小得像一枚钱币,突然见到团缩着蝤蛑,好像一只赤色的玉盘。看着它澄黄澄黄的背壳酒兴就来了,斫出大螯雪白雪白的肉饭量都增加了。沿海一带,海汇万类,对于蝤蛑却是闻名已久,这天吃蝤蛑,下着怪雨,刮着腥风,入坐的时候感到了一种寒意。笑自己这个吴兴太守实在太馋这口美味,用诗换得品尝蝤蛑的机会。

逐句剖析

"溪边石蟹小如钱":小溪中的石蟹小得像一枚钱币,

"喜见轮囷赤玉盘":突然见到团缩着蝤蛑,好像一只赤色的玉盘。

# 轮囷:屈曲的样子。

"半壳含黄宜点酒":看着它澄黄澄黄的背壳酒兴就来了,

"两螯斫雪劝加餐":斫出大螯雪白雪白的肉饭量都增加了。

# 斫:砍、斩、削。

"蛮珍海错闻名久":沿海一带,海汇万类,对于蝤蛑却是闻名已久,

# 海错:泛称海味。

"怪雨腥风入座寒":这天吃蝤蛑,下着怪雨,刮着腥风,入坐的时候感到了一种寒意。

"堪笑吴兴馋太守":笑自己这个吴兴太守实在太馋这口美味,

# 吴兴:郡名,今浙江湖州。

"一诗换得两尖团":用诗换得品尝蝤蛑的机会。

# 尖团:雄蟹之脐尖,雌蟹之脐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丁公默送蝤蛑》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七言律诗。此诗共四联八句,各有精妙。开篇首联,苏轼巧用对比,借溪边石蟹的渺小,凸显蝤蛑的庞大,其状如赤玉盘,令人印象深刻。颔联笔锋一转,细致描绘蝤蛑的诱人之处,蟹黄饱满、螯肉莹白,尽显蝤蛑之美。颈联则从侧面切入,表明蝤蛑作为珍馐久负盛名。到了尾联,苏轼以幽默诙谐的风格,自称“馋太守”,展现出诗人之“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酬赠诗和咏物诗。诗中通过对蝤蛑的细致描绘,表达对其美味的赞美,借友人送蟹之事展现对友情的珍视,以诙谐语句体现生活情趣,同时反映出当时的饮食文化与文人美食社交。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写蝤蛑之大。梭子蟹是蟹类中之大者,比河蟹大得多。为了说明蝤蛑之大,先说溪蟹之小:小溪小沟里的石蟹,是路人常常见到的,它形体很小,小得像一枚钱币。比喻:首联“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赤玉”喻其色,“盘”喻其大,因为是“轮囷”蟠屈着的,故以圆“盘”来比喻就显得十分贴切。夸张:“怪雨腥风入坐寒”,通过夸大蝤蛑带来的腥味和给人的感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仿佛这蝤蛑的腥味能带来如风雨般的寒意,使读者对蝤蛑的独特气息有更强烈的感受。侧面描写:颈联“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对于蝤蛑这一款,却早就知道了,是一种珍品,是一种佳肴,如今品尝,名不虚传,的确为一款美味,以前闻名久,现在印象深,从又一个侧面夸赞了蝤蛑。间接抒情:借物抒情,诗人借蝤蛑这一事物,既表达了对蝤蛑美味的喜爱和赞美,又通过友人送蝤蛑这一事件,抒发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将情感寄托于具体事物之中,委婉而含蓄。

3. 分段赏析

首联“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以精妙构思凸显蝤蛑之大。常见的溪边石蟹,体型微小若钱币,众人皆熟悉。与之相比,眼前煮熟上桌的蝤蛑,形态屈曲,宛如赤玉雕琢而成的盘子。“赤玉”精准勾勒出蝤蛑鲜艳的色泽,“盘”则生动展现其庞大的身形,因蝤蛑蜷曲之态,以圆“盘”作比,无比贴切。此句通过对比与形象比喻,将诗人初见蝤蛑时那难掩的惊喜之情烘托而出,令人仿佛能听到诗人内心的惊叹:“瞧啊,这蝤蛑竟如此硕大,蜷缩着好似赤色玉盘一般!”颔联“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细腻入微地描绘蝤蛑之美。轻轻揭开蝤蛑的背壳,满满当当的蟹黄映入眼帘,色泽澄黄诱人,瞬间勾起饮酒的兴致。将蝤蛑的大螯敲开,取出其中的肉,恰似白雪般莹润。“半壳含黄”尽显蟹黄之丰腴,“两螯斫雪”生动呈现螯肉的洁白。在众多咏蟹诗中,常以“玉”比喻蟹肉,而东坡独树一帜,选用“雪”字,且与“斫”字巧妙搭配,赋予画面动态之美。敲螯取肉,蟹肉如雪花般散落,构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意境。这般美妙,仿佛在轻声催促人们举杯畅饮,鼓励大家多添饭菜。颈联“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从侧面烘托蝤蛑之名。南蛮沿海地区,物产丰富,各类海鲜琳琅满目。而蝤蛑,久负盛名,堪称珍品佳肴。此次品尝,果然名实相符,确是难得的美味。当日食用蝤蛑时,天空飘着怪异的雨,刮着带着腥味的风,入席就座时,丝丝寒意袭来。在这样特殊的季节与气候条件下,这顿蝤蛑盛宴给诗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诗人内心感慨:对蝤蛑早已听闻其名,此番品尝,更是印象深刻,从另一角度盛赞了蝤蛑。尾联“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以诙谐幽默之语展现诗人之“馋”。苏轼与丁公默既是同科进士,情谊深厚,又有亲戚关系,交情更为匪浅,诗作往来本是平常之事。此次苏轼寄诗给丁公默,丁公默回赠蝤蛑,苏轼便风趣地调侃,称自己因“馋”,用一首诗“换”来了这美味的蝤蛑。苏轼一生游历四方,品尝过诸多地方美食,如江瑶柱、河豚鱼等,他都颇为赞赏,却从未用过“馋”字形容自己。唯独面对蝤蛑,他自称“馋太守”,还打趣以诗换蝤蛑,足见苏轼对蝤蛑那超乎寻常的喜爱。无论是蝤蛑的庞大身形、鲜美滋味,还是食用时的乐趣,都让苏轼格外青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4. 作品点评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四方,尝尽各地美食,像江瑶柱、河豚鱼等诸多珍馐,都深受其喜爱。然而,他在描述这些食物时,从未用过“馋”字。可唯独在面对蝤蛑时,情况截然不同,他不仅自称为“馋太守”,甚至还作诗换取蝤蛑。由此足以看出,苏轼对蝤蛑硕大的身形、鲜美的滋味,以及品尝蝤蛑时的乐趣与美妙体验,极为推崇,给出了与众不同的高度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见题壁》

下一篇:宋·苏轼《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