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ǒng
láng
zhōng
jīng
lín
shàng
jià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qiū
mǎn
yǎn
宿
mài
zhòng
yǒng
kuì
bāng
rén
máng
zài
píng
shēng
qiān
juàn
jiù
fāng
jiāng
yuàn
táng
táng
kǒng
běi
hǎi
zhí
lǐn
qún
ér
zhū
lún
wèi
jiāo
qīng
fēng
xiān
chí
lěi
jūn
shí
wàn
pín
léi
tāo
tāo
mǎn
fāng
xíng
jìng
ān
zhī
shí
jiàn
guān
chūn
shān
wén
guī

译文

秋天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入不了眼,冬小麦播种的数量也非常稀少。我永远都愧对这里的百姓,内心的愧疚就如同芒刺扎在肌肤上一样难受。我这一生读了五千多卷的书,可在这饥荒面前,没有一个字能用来解救百姓的饥饿。百姓正为没有衣服穿而发愁抱怨,忽然又传来对您(孔郎中)的赞誉之声。您就像那堂堂正正的孔北海(孔融)一样,一身刚正之气,让那些宵小之辈胆寒。您乘坐的华丽车子还没到郊外,您清正的名声就已经先传扬开来了。为什么要让您这位君子来承受压力呢,要面对这十万贫困和瘦弱的百姓。这世间的艰难困苦就像滔滔洪水一样遍布四方,我一路前行,究竟该去往何处呢?什么时候才能走在那剑门关的路上,在春天的山林中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呢?

逐句剖析

"秋禾不满眼":秋天的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入不了眼,

"宿麦种亦稀":冬小麦播种的数量也非常稀少。

"永愧此邦人":我永远都愧对这里的百姓,

"芒刺在肤肌":内心的愧疚就如同芒刺扎在肌肤上一样难受。

"平生五千卷":我这一生读了五千多卷的书,

"一字不救饥":可在这饥荒面前,没有一个字能用来解救百姓的饥饿。

"方将怨无襦":百姓正为没有衣服穿而发愁抱怨,

"忽复歌缁衣":忽然又传来对您(孔郎中)的赞誉之声。

"堂堂孔北海":您就像那堂堂正正的孔北海(孔融)一样,

"直气凛群儿":一身刚正之气,让那些宵小之辈胆寒。

"朱轮未及郊":您乘坐的华丽车子还没到郊外,

"清风已先驰":您清正的名声就已经先传扬开来了。

"何以累君子":为什么要让您这位君子来承受压力呢,

"十万贫与羸":要面对这十万贫困和瘦弱的百姓。

"滔滔满四方":这世间的艰难困苦就像滔滔洪水一样遍布四方,

"我行竟安之":我一路前行,究竟该去往何处呢?

"何时剑关路":什么时候才能走在那剑门关的路上,

"春山闻子规":在春天的山林中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苏轼对孔郎中(孔宗翰)寄诗的回应,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诗中,“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描绘了农田荒芜的景象,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困苦;“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则自嘲学问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苏轼的无奈与自责。后文通过对孔郎中的赞颂(“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表达了对清廉正直官员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改善民生的期望。苏轼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既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体现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此诗是苏轼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芒刺在肤肌”,把内心对百姓困苦的愧疚之感比作芒刺扎在肌肤上,形象地展现出这种愧疚的强烈和难以忍受,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用典:“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运用孔融(孔北海)的典故,将孔郎中比作孔融,借孔融的刚直不阿来称赞孔郎中正直的品格,使表达更具文化底蕴和说服力。对比:“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将自己饱读诗书(平生五千卷)的学识储备与无法救助百姓饥荒(一字不救饥)的现实状况进行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深刻地表达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借景抒情:“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描绘出秋天庄稼稀疏、冬小麦种植稀少的荒凉景象,借此抒发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与同情,使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下一篇:宋·苏轼《聚星堂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