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江水流浩浩":山前江水浩浩荡荡地流淌,
"山上苍苍松柏老":山上苍苍的松柏已然古老。
"舟中行客去纷纷":江中行船上的过客纷纷离去,
"古今换易如秋草":古往今来的更替变换就如同秋天的野草,荣枯转瞬。
"空山楼观何峥嵘":空旷的山中楼台道观是多么高峻宏伟,
"真人王远阴长生":这里曾有仙人王远和阴长生。
"飞符御气朝百灵":他们能飞符驱使神气去朝见各路神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一旦领悟了道就不必再诵读《黄庭经》。
"龙车虎驾来下迎":龙车虎驾前来相迎,
"去如旋风抟紫清":他们离开时如同旋风直上九霄天空。
"真人厌世不回顾":仙人厌恶尘世,毫不留恋地离去,
"世间生死如朝暮":在他们眼中世间的生死就如同朝朝暮暮般短暂。
"学仙度世岂无人":学仙求道以超脱尘世的人难道没有吗?
"餐霞绝粒长苦辛":只是餐霞食气、断绝谷物的修行太过辛苦。
"安得独从逍遥君":怎样才能独自追随那逍遥自在的仙人,
"泠然乘风驾浮云":轻盈地乘着清风驾着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行":超脱尘世,独自行走在超凡的境界中呢。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描绘了山前江水浩浩荡荡、山上松柏苍苍古老的景象,借这一壮阔而又带有沧桑感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对自然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仙都观宁静、古朴氛围的喜爱与向往。拟人:诗中“白云相伴鹤相依”,将白云和鹤拟人化,仿佛它们有着人的情感,相互陪伴,生动地描绘出仙都观周边环境的清幽和宁静,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使整个画面更具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开篇即奠定苍茫的时空感,隐含对人生易逝的喟叹,为后文求仙主题铺垫。以“江水”“松柏”的永恒意象(“浩浩”“苍苍”)象征自然的亘古不变,反衬“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的人世短暂与无常。江水奔流不息,松柏苍劲长青,而舟中行人匆匆,古今更替如秋草般易逝,形成强烈的时间与生命对比。“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龙车虎驾来下迎,去如旋风抟紫清。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以“空山楼观”“峥嵘”展现仙都观的高峻超凡,引出汉代真人王远、阴长生的传说。二人通过“飞符御气”“龙车虎驾”等道家术法飞升仙界,脱离尘俗。“飞符”“御气”体现道教修炼的神秘色彩;“龙车虎驾”象征仙人的尊贵与飞升的奇幻场景。“悟道不复诵黄庭”暗指真人已超越经典束缚,达到“无为之境”以“厌世不回顾”“生死如朝暮”强调真人超脱生死的境界,与凡俗的短暂形成对照,强化对仙道的向往。“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苦辛。安得独従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餐霞绝粒”指道家服食修炼的艰辛,暗示即便有心学仙,也难以企及真人的境界,表达对修道苦辛的无奈。末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泠然善也”的意象,以“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我”抒写对自由与永恒的终极追求,同时暗含现实中的孤独感(“独行”)。既向往仙道超然,又清醒意识到其不可及,折射出苏轼在仕途坎坷(如乌台诗案贬谪经历)后对人生归宿的复杂思考。
上一篇:宋·苏轼《黄牛庙》
下一篇:宋·苏轼《犍为王氏书楼》